《昆明池习水战》

时间: 2025-01-26 03:54:34

水战原非陆战同,昆明缅想汉时功。

谁知万里滇池远,却在堂阶咫尺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战原非陆战同,昆明缅想汉时功。
谁知万里滇池远,却在堂阶咫尺中。

白话文翻译:

水战与陆战本就不同,我在昆明感慨汉朝的功业。
谁曾想到那遥远的滇池,竟然在我面前的台阶上,如此近在咫尺。

注释:

字词注释:

  1. 水战:指在水上进行的战斗,与陆战相对。
  2. :不是。
  3. 缅想:追忆,怀念。
  4. 汉时:指汉朝时期。
  5. :指功绩、成就。
  6. 万里:形容距离非常远。
  7. 咫尺:比喻非常近的距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汉时功”指的是汉朝时期的军事成就,尤其是与云南地区的关系,汉朝在此地设立了郡县,开辟了南方的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载湉(1823年-1850年),字舜华,号百川,清代著名的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忆与思考,表达了对汉朝辉煌成就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昆明池为背景,借水战之事引入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汉朝时期成就的钦佩与对现实的反思。第一句通过“水战原非陆战同”强调水战的特殊性,暗示水战的艰难与复杂,接着引出对汉时功业的缅怀,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敬仰。第二句则用“万里滇池远”来形容地理上的遥远与人心的近切,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虽然滇池遥不可及,但在心中却是触手可及的。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遥远与近切、战争与和平联系在一起,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战原非陆战同:水战和陆战有本质的区别,暗示水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 昆明缅想汉时功:在昆明这片土地上,诗人回忆起汉朝的辉煌成就,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
  • 谁知万里滇池远:意指滇池虽然地理上遥远,但实际上在心中却是近在咫尺,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切感受。
  • 却在堂阶咫尺中:最终强调历史的近切感,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索与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水战与陆战的对比,体现出两者的不同特点。
  • 隐喻:滇池象征着历史的遥远与现实的近切,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局势的反思与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水战:象征着艰难与挑战。
  2. 昆明: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
  3. 滇池:象征着距离与历史的遥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水战与陆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A. 地理环境
    • B. 战斗方式
    • C. 战争性质
    • D. 以上皆是
  2. 诗中提到的“咫尺”是指什么?

    • A. 物理上的距离
    • B. 心理上的距离
    • C. 时间上的距离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滇池》 〔诗人不详〕:描绘滇池的自然美,反映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 〔王之涣〕: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载湉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思,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人生的豪情与壮志。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