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役饶新喜,临川逢故人。
相看对泉石,怜我在埃尘。
会合终多故,分张类有神。
南游得如愿,梦想霅溪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出行后所感受到的新奇和快乐,在临川遇到老朋友。两人相对而坐,欣赏泉水和石头,诗人感叹自己仍然在尘世的纷扰中。相聚的时间总是充满了往日的情谊,分别时却如同神灵一般难以捉摸。诗人南游之行终于如愿以偿,心中满是对霅溪春天的向往与梦想。
注释:
- 行役:出行、旅行的意思。
- 饶:形容丰富、充足。
- 故人:老朋友。
- 泉石:指泉水和石头,象征自然美景。
- 埃尘:指世俗的纷扰和困扰。
- 会合:相聚。
- 分张:分别、离散。
- 霅溪春:指霅溪的春天,寓意美好的自然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政治上曾任高官,但因与权臣关系不和,多次遭贬。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常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出行期间,正值南游之际,遇到故友,情感的交汇使他倍加珍惜这段相聚的时光。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
诗歌鉴赏:
苏辙的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自然的热爱。开篇“行役饶新喜”,展示了诗人出行的愉悦心情,仿佛在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被抛之脑后。接着他在临川偶遇故人,互相对望,感受到久违的亲近和温暖。在“相看对泉石”一句中,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
“怜我在埃尘”则转而流露出一丝感伤,尽管相聚的快乐让人陶醉,但现实的生活依然充满了尘世的烦恼。通过“会合终多故,分张类有神”,诗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亲友之间的相聚与分别如同神灵般不可捉摸,令人感慨万千。
最后一句“南游得如愿,梦想霅溪春”则是对未来的期许,诗人希望在南游中能够实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役饶新喜:出行的途中,心中充满了新奇与喜悦。
- 临川逢故人:在临川遇到了老朋友,感到十分欢喜。
- 相看对泉石:两人面对泉水和石头,互相凝视,心中感慨。
- 怜我在埃尘:感叹自己仍在世俗的尘埃中,心中略有忧伤。
- 会合终多故:相聚终究是因为有太多的往事,情感深厚。
- 分张类有神:分别时的情感如同神灵般难以捉摸,令人遗憾。
- 南游得如愿:南游的愿望得以实现,感到愉悦。
- 梦想霅溪春:心中怀有对霅溪春天的美好憧憬与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相聚的快乐与分别的忧伤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的深度。
- 比喻:将分别比作神灵般难以捉摸,形象而生动。
- 象征:泉石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情的珍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象征清澈和纯净,代表诗人渴望回归自然与内心宁静的愿望。
- 石:象征稳固与耐久,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埃尘:象征世俗的烦恼与困扰,体现诗人的忧虑与思考。
- 霅溪春:象征美好的未来与希望,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行役饶新喜”的意思是: A. 出行的疲惫
B. 出行的快乐
C. 出行的无奈
D. 出行的平淡 -
“相看对泉石”中“泉石”指的是: A. 河流和山石
B. 水源和土壤
C. 泉水和石头
D. 朋友和家人 -
诗人对“霅溪春”的向往体现了他对: A. 过去的怀念
B. 未来的希望
C. 现实的逃避
D. 友情的珍惜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唐代王维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珍惜。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的诗作,亦是描写分别时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辙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者均表现了相聚与离别的主题,但苏辙更倾向于对自然的描写与内心的感悟,而李白则侧重于豪情壮志与对友谊的咏叹。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诗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似的情感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收录与分析。
- 《古诗文鉴赏辞典》:提供古诗词的鉴赏与解读的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