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柏轩》
时间: 2025-01-25 23:01: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筑室城市间,移柏南涧底。
山林夙所尚,封植聊自寄。
崎岖脱岩石,拥塞出棼翳。
上承清露滋,下受寒泉惠。
秋来采霜叶,咀嚼有余味。
苦涩未须嫌,愈久甘如荠。
白话文翻译:
在城市里建造房子,把柏树移植到南边的涧底。
山林是我向往之地,种植树木以寄托我的情感。
崎岖的地方脱离了岩石的束缚,拥挤的树木遮挡了阳光。
树木上接受清晨的露水滋润,根部汲取寒泉的恩惠。
秋天来临时采摘霜打过的树叶,品尝后有余香。
虽有苦涩,不必嫌弃,时间越久越是甘甜如荠。
注释:
- 筑室:建造房屋。
- 城市间:城市之中。
- 夙所尚:早已所向往的地方。
- 封植:种植、栽培。
- 崎岖:指地形的不平。
- 脱岩石:指与岩石脱离,形容成长环境的艰难。
- 拥塞出棼翳:形容树木茂盛遮挡了阳光。
- 清露:清晨的露水。
- 寒泉:寒冷的泉水。
- 霜叶:被霜打过的叶子。
- 甘如荠:形容味道甘甜,荠是一种野菜,味道甜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明道,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见长,尤其擅长散文和诗词,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辙在官舍的生活中,表达了他对山林自然的向往,以及在城市生活中寻找内心寄托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反思。开篇以“筑室城市间”引出,诗人将自己置于城市与自然之间,展现了对山林的向往。在城市的喧嚣中,诗人选择移植柏树于南涧底,寄托了他对自然的渴望与对心灵宁静的追求。诗中提到“秋来采霜叶”,表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以及对自然馈赠的珍惜。最后一句“苦涩未须嫌,愈久甘如荠”则传达了在生活中经历苦涩后,所得到的甘甜与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整首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自然情怀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筑室城市间:在城市里建房,暗示城市生活的局限性。
- 移柏南涧底:移植柏树,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山林夙所尚:向往的地方,强调了自然的珍贵。
- 封植聊自寄:种植树木作为情感寄托。
- 崎岖脱岩石:艰难的成长环境,象征生活的挑战。
- 拥塞出棼翳:树木繁茂带来的遮挡,反映内心的困惑。
- 上承清露滋:树木接受自然滋养,象征心灵的滋润。
- 下受寒泉惠:根部汲取泉水,表明生命的源泉。
- 秋来采霜叶:秋天的收获,象征成熟与反思。
- 苦涩未须嫌:经历苦涩后,仍能从中得到甘甜的领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与人的情感寄托相联系,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树木以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上承清露滋,下受寒泉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在城市生活中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揭示了生活中的苦涩与甘甜之间的辩证关系,鼓励人们在经历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意象分析:
- 柏树:象征坚韧与永恒,代表对自然的向往。
- 南涧:代表宁静的自然环境,作为心灵的栖息地。
- 霜叶:象征成熟与收获,承载了时间的见证。
- 寒泉:象征生命的滋养与清凉,传达自然的恩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诗中提到的“秋来采霜叶”主要象征什么?
- A. 秋天的悲伤
- B. 成熟与收获
- C. 对冬天的期待
-
“苦涩未须嫌,愈久甘如荠”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无奈
- B. 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苏辙的《柏轩》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而苏辙则更多表达了内心对自然的寄托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