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寄扬州鲜于子骏従事邵光》
时间: 2025-01-26 00:34: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金山寄扬州鲜于子骏従事邵光
苏辙 〔宋代〕
扬州望金山,隐隐大如幞。
朅来长江上,孤高二千尺。
僧居厌山小,面面贴苍石。
虚楼三百间,正压江潮白。
清风敛霁雾,晓日曜金碧。
直侵鱼龙居,似得鬼神役。
我行有程度,欲去空自惜。
风吹渡江水,山僧午方食。
波澜洗我心,笋蕨饱我腹。
平生足游衍,壮观此云极。
铁瓮本谁安,海门复谁植。
东南递隐见,遥与此山匹。
兹游几不遂,深愧幕府客。
归时日已莫,正值江月黑。
顾视天水并,坐恐星斗湿。
使君何时罢,登览不可失。
白话文翻译
我在扬州遥望金山,那隐约的轮廓如同大幞头一般。
刚刚从长江上来,它孤高地耸立着,足有二千尺。
寺僧厌倦了这小山,面朝苍石生活。
虚空的楼阁有三百间,正好压在江潮之上。
清风吹散了晨雾,晓日照耀着金碧辉煌。
直逼鱼龙栖息之地,似乎让鬼神都感到屈服。
我行走在此有些犹豫,想要离开又不忍舍弃。
风吹动江水,山上的僧人正午方才吃饭。
波澜荡涤我心,笋蕨充实我的肚子。
平生游历已久,壮丽的景观更是无极。
这铁瓮是谁安放的,海门又是谁来栽种的?
东南的隐约重叠,遥遥与这山相匹。
这样的游历难以遂愿,心中深感愧疚如同幕府的客人。
回去的时光已不多,正值江上月黑。
回望天水相连,坐着恐怕星斗会湿。
使君何时能停止,登高望远的机会不可错失。
注释
- 幞(pú):一种包裹物,形状像布袋。
- 朅(qiè):指刚来,刚到。
- 虚楼:空旷的楼阁。
- 江潮白:指江水汹涌而白。
- 鱼龙:鱼和龙,象征水中的生物。
- 幕府:古代官府,指当时的统治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是苏东坡的弟弟,以其诗词、散文和论著闻名于世。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游金山寄扬州鲜于子骏従事邵光》创作于苏辙游历金山时,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他的游历心境以及对友人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的开篇以“扬州望金山”引入,瞬间勾勒出一幅秀丽的江山画面,金山在扬州的遥望中显得神秘而壮观。接着,诗人通过对金山的形态描写,展现了其高耸入云的气势,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诗中多次提到的“清风”“晓日”“波澜”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清新与宁静。通过“我行有程度,欲去空自惜”的反思,诗人对游历的无奈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人生价值的追问。
最后,诗的结尾以“使君何时罢,登览不可失”结束,传达出一种对友人的期许与对未来的向往。这不仅是一首描绘山水的游记,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抒怀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扬州望金山,隐隐大如幞。
诗人从扬州远望金山,隐约的山影如同一个大布袋。 -
朅来长江上,孤高二千尺。
诗人刚从长江而来,金山孤高直立,海拔两千尺。 -
僧居厌山小,面面贴苍石。
僧人居住在小山上,四面环绕着苍翠的岩石。 -
虚楼三百间,正压江潮白。
有三百间空楼,正好俯瞰江面白浪滔滔。 -
清风敛霁雾,晓日曜金碧。
清风吹散了晨雾,晨曦照耀着金色和碧绿的景色。 -
直侵鱼龙居,似得鬼神役。
直逼鱼龙栖息的地方,似乎使鬼神也都服从。 -
我行有程度,欲去空自惜。
我行走在此有些犹豫,想要离开又不忍舍弃。 -
风吹渡江水,山僧午方食。
风吹动江水,山上的僧人正午方才吃饭。 -
波澜洗我心,笋蕨饱我腹。
波澜荡涤我心,竹笋和蕨菜充实我的肚子。 -
平生足游衍,壮观此云极。
一生游历已久,壮丽的景观更是无极。 -
铁瓮本谁安,海门复谁植。
这铁瓮是谁安放的,海门又是谁来栽种的? -
东南递隐见,遥与此山匹。
东南的隐约重叠,遥遥与这山相匹。 -
兹游几不遂,深愧幕府客。
这样的游历难以遂愿,心中深感愧疚如同幕府的客人。 -
归时日已莫,正值江月黑。
回去的时光已不多,正值江上月黑。 -
顾视天水并,坐恐星斗湿。
回望天水相连,坐着恐怕星斗会湿。 -
使君何时罢,登览不可失。
使君何时能停止,登高望远的机会不可错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金山比作大幞头,形象生动。
- 拟人:波澜“洗我心”,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清风敛霁雾,晓日曜金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金山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寄托,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岸与宏伟。
- 江水:代表流逝的时间与人生的无常。
- 清风: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清新。
- 月黑:暗示着人生的无奈与不确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山”主要位于哪个城市? A. 北京
B. 扬州
C. 苏州
D. 杭州 -
诗人对山僧的生活有何态度? A. 崇拜
B. 厌倦
C. 赞赏
D. 不屑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使君”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朋友
C. 官员
D. 僧人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写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敬仰之情,二者在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上有相似之处,但苏辙更强调游历的体验与内心的感受,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苏辙相关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