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东昌道中》

时间: 2025-01-27 04:07:10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

鸿雁自南人自北。

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东昌道中
野草凄凄经雨碧,
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
乡心缭乱垂杨陌。
鸿雁自南人自北,
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的景象:雨后野草显得苍翠而凄凉,远处的山脉在阳光下显得清晰可见。午睡醒来,感到愁苦如同织布一般,思绪纷乱。孤舟在水中直行,梦中游丝似的思绪却无力飞扬。古老的渡口和人家被烟雾和水面隔开,乡愁在垂柳的陌路上缭绕不去。鸿雁从南方飞来,人却来自北方,风声萧瑟,满地的荻花在秋江的白色波光中摇曳。

注释

  • 凄凄:形容悲凉、凄惨的样子。
  • 经雨碧:指经过雨水浸润后,草木显得更加青翠。
  • 愁似织:形容愁苦如同织布一般,繁杂而难以解脱。
  • 孤帆直:孤独的帆船在水面上笔直地行驶。
  • 游丝:指空中飘荡的丝线,形象地比喻思绪。
  • 乡心缭乱:指对故乡的思念交织成乱绪。
  • 鸿雁自南人自北:鸿雁从南方飞来,表达了人们的思乡情怀。
  • 荻花:指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象征秋天的凋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渊懿(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及咏怀诗,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风光的结合,风格清新而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日,诗人可能在旅途中经过东昌,目睹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交织,因而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渔家傲·东昌道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乡愁。开头的“野草凄凄经雨碧”便引领读者进入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雨后的草地显得格外苍翠,然而这种美丽掩盖了诗人内心的哀伤。接下来的“午睡觉来愁似织”句,直接表露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念。这种感情在“孤帆直”与“游丝绕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孤舟的直行象征着诗人孤独的旅程,而游丝则是思绪的无力与飘渺,展现了思乡情绪的复杂性。

中段的“古渡人家烟水隔”更是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古渡与人家之间的烟水隔阂,暗示了人与故乡的距离感,乡愁在“乡心缭乱垂杨陌”中再次被强调。结尾“鸿雁自南人自北”通过鸿雁的迁徙,象征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而“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则将秋天的萧瑟与凄凉渲染得淋漓尽致,整个诗歌在清冷的秋景中交织着浓厚的乡愁与孤独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草凄凄经雨碧:描绘雨后草地苍翠的情景,显现出一种清新与凄凉的对比。
  • 远山一抹晴云积:远处的山与晴空相映,展现了宁静的自然美。
  • 午睡觉来愁似织:午睡醒来后,愁苦如同织布般复杂,表露内心的纠结。
  •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孤舟直行,思绪却无法自由飞扬,表达了内心的无奈。
  • 古渡人家烟水隔:古老的渡口与人家被烟雾和水面隔开,营造出一种距离感。
  • 乡心缭乱垂杨陌:乡愁的思绪在柳树下交织,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 鸿雁自南人自北:鸿雁从南方飞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加深了思乡情。
  • 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秋风萧瑟,地上满是荻花,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独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愁似织”,将愁苦比作织布,形象而生动。
  • 拟人:如“游丝绕梦飞无力”,赋予思绪以人的特性,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思乡与孤独的主题,作者通过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旅途中的愁苦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草: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清新。
  • 孤帆:象征孤独的旅程与心灵的漂泊。
  • 鸿雁:传统上象征思乡与亲情的联系。
  • 荻花:象征秋天的凋零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孤独与思乡
    • C. 愤怒
  2. 诗中“午睡觉来愁似织”表现了什么?

    • A. 轻松愉快
    • B. 思绪复杂,愁苦重重
    • C. 对未来的期待
  3. “孤帆直”中“孤帆”象征什么?

    • A. 朋友
    • B. 孤独的旅程
    • C. 快乐的时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国破家亡后的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 张渊懿与李白的作品均涉及对自然的描写,但张渊懿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与洒脱。
  • 杜甫的《春望》在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上更加直接,而张渊懿则通过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结合,表现出一种细腻的乡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艺术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