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时间: 2025-01-27 04:12:40

楚国细腰元自瘦。

文君腻脸谁描就。

日夜声声催箭漏。

昏复昼。

红颜岂得长如旧。

醉折嫩房和蕊嗅。

天丝不断清香透。

欲傍小阑凝坐久。

风满袖。

西池月上人归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晏殊 〔宋代〕

楚国细腰元自瘦。文君腻脸谁描就。
日夜声声催箭漏。昏复昼。
红颜岂得长如旧。
醉折嫩房和蕊嗅。
天丝不断清香透。
欲傍小阑凝坐久。
风满袖。西池月上人归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楚国女子的纤细和美丽,但她的美丽终究是短暂的,谁来描摹她的娇媚容颜呢?日夜的时光如同箭矢般急促流逝,白天与黑夜交替,红颜美人怎能保持永恒的容颜?醉倒在花前,嗅着花香,天上的丝带飘荡着清新的香气,我想静静地坐在小栏杆旁,感受这份宁静,微风拂袖,西池的月光洒下,人们都已归去。


注释:

  1. 楚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以女子的优雅出名。
  2. 细腰:形容女子纤细的腰肢,代表美丽。
  3. 文君:指的是古代美人,常用来形容绝色佳人。
  4. 箭漏:指时间的流逝,像箭一样迅速。
  5. 红颜:美丽的女子,通常用来指年轻的女性。
  6. 嫩房:指娇嫩的花朵,象征青春和美丽。
  7. 清香透:形容香气清新而透彻。
  8. 小阑:指小的栏杆,常用作诗中意象,带有闲适之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晏殊(991年-1055年),字洪韵,号“小山”,北宋著名词人,擅长填词,风格婉约清丽,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的细节。

创作背景:作于宋代,诗人在那个时期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情感表达达到了高峰,词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美人凋零的感慨,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渔家傲》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晏殊以楚国的女子为切入点,探讨了美丽与时光的关系。词中展现了女子的柔美与娇弱,尤其是“细腰”、“文君腻脸”,将楚国女子的美丽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的容颜终将不再,这种无奈与惋惜通过“日夜声声催箭漏”这一句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词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感慨,同时又在“醉折嫩房和蕊嗅”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词的后半部分,通过“欲傍小阑凝坐久”表达了一种希望在宁静中凝视美好时光的愿望,微风拂袖,西池月上,营造了一种闲适、优雅的氛围。晏殊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凭借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他深厚的词学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楚国细腰元自瘦:描绘楚国女子的纤细与美丽。
  2. 文君腻脸谁描就:感叹美人的面容难以再现。
  3. 日夜声声催箭漏:时间如箭般飞逝,令人惋惜。
  4. 昏复昼:日夜交替,暗示时间的流逝。
  5. 红颜岂得长如旧:美丽的女子难以保持年轻。
  6. 醉折嫩房和蕊嗅:享受生活的美好,沉醉于花香中。
  7. 天丝不断清香透:自然的香气飘散,象征美好的瞬间。
  8. 欲傍小阑凝坐久:渴望在宁静中长久停留,感受美。
  9. 风满袖:微风轻拂,带来惬意的感觉。
  10. 西池月上人归后:月光洒落,暗示人们已归去,留下孤独的美景。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例如“日夜声声催箭漏”将时间比作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急促。

主题思想:整首词反映了对青春美貌的珍惜与惋惜,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细腰:象征美丽与柔弱。
  2. 红颜:代表青春与美好。
  3. 嫩房:象征生命与芳香。
  4. 小阑:暗示宁静的环境与闲适的心情。
  5. 西池月:代表孤独与思念,营造了夜晚的氛围。

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词的美感,同时也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在《渔家傲》中,"楚国细腰元自瘦"的意思是?
    A. 楚国女子身材纤细
    B. 楚国的历史悠久
    C. 楚国的风景优美
    答案:A

  2. 填空题:在词中,作者通过“__”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答案:“日夜声声催箭漏”

  3. 判断题:晏殊的这首词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如梦令》 - 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珍惜。
  2. 苏轼《蝶恋花》 - 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晏殊《渔家傲》与李清照《如梦令》:两首词都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但晏殊的作品更倾向于描写自然与女性之美,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晏殊传》

以上是对《渔家傲》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