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初创真意亭于南溪,游陟晚归作)》

时间: 2025-04-28 01:42:16

岩壑萦回云水窟。

林深路断迷烟客。

茅屋数椽携杖舄。

人寂寂。

侵檐万个琅玕碧。

倦客羁怀清似涤。

更无一点飞埃迹。

溪涨慢流过几席。

寒湜湜。

凫鹥点破琉璃色。

意思解释

渔家傲(初创真意亭于南溪,游陟晚归作)

原文展示:

岩壑萦回云水窟。
林深路断迷烟客。
茅屋数椽携杖舄。
人寂寂。
侵檐万个琅玕碧。
倦客羁怀清似涤。
更无一点飞埃迹。
溪涨慢流过几席。
寒湜湜。
凫鹥点破琉璃色。


白话文翻译:

山岩和溪流交错回旋,形成了云雾缭绕的水窟。
树林深处道路中断,迷失在烟雾中的旅人。
几间茅屋在手杖和草鞋的陪伴下。
人迹罕至,显得格外孤寂。
屋檐上,有万朵琅玕花映出碧绿的色彩。
疲惫的旅人心怀清静,宛如洗净的水面。
更没有一点尘埃的痕迹。
溪水涨起,慢慢流过几席空间。
寒气袭人,水面上,野鸭轻轻划破琉璃色的水面。


注释:

  • 岩壑:指山岩和沟壑。
  • 云水窟:云雾缭绕的水域。
  • 迷烟客:被烟雾迷惑的旅人。
  • 茅屋:用草和木头搭成的简陋房屋。
  • 琅玕:即琅玕花,色彩艳丽。
  • 倦客:疲惫的旅人。
  • 寒湜湜:形容寒冷的水面波光粼粼。

典故解析:

无明显的典故,但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情冷暖,常见于中国古代山水诗中,反映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胜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南溪真意亭,表达诗人在游玩归来时对自然的感受,体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享受。


诗歌鉴赏:

《渔家傲》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水之间的恬静与美丽。首联“岩壑萦回云水窟”以生动的画面引入,展现出一种环绕的自然景观,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恬静的山水画中。接下来的描写则渐渐深入,尤其是“林深路断迷烟客”,通过描绘旅人的迷失,暗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增加了诗的意境层次。

“茅屋数椽携杖舄”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虽然环境清幽,然而诗人内心的孤寂却在“人寂寂”中凸显。再加上“倦客羁怀清似涤”,更是表达出一种对人世纷扰的逃避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上,溪水的流动与野鸭的点破,增添了动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人在此情此景中,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洗涤,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安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岩壑”和“云水”构建出一个自然的景象,暗示了环境的深邃。
    • “林深路断”则表现出人迹罕至,营造出一种神秘感。
    • “茅屋数椽”体现了人居环境的简朴,同时也与自然相融合。
    • “人寂寂”直接表达了孤独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琅玕碧”描绘出自然的色彩,增添了视觉的丰富性。
    • “倦客羁怀”表现出内心的宁静,反映出对繁华的厌倦。
    • “溪涨慢流”则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悠然。
    • “寒湜湜”中的“湜”字形象地表现了水面的寒冷与清澈。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寒湜湜”让人感受到水的温度。
    • 通过对仗的方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静谧生活的追求,蕴含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岩壑:象征着自然的深邃与神秘。
    • 烟雾:代表迷惑与不确定性。
    • 茅屋:象征朴素的生活方式。
    • 琅玕: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
    • 溪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倦客羁怀”中“羁怀”是什么意思?

    • A. 忧虑
    • B. 依恋
    • C. 牵挂
    • D. 思念
  2. 诗中提到的“琅玕”是什么?

    • A. 一种鸟类
    • B. 一种花卉
    • C. 一种树木
    • D. 一种山石

答案

  1. C. 牵挂
  2. B. 一种花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对比李白与王维的山水诗,李白的豪放与王维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在自然描写上都有独到之处,但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山水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