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感怀)》

时间: 2025-01-26 03:27:11

江沙带湿。

莎露和烟泣。

落日欲低红未入。

悄悄暮峰凝立。

疏林秀色荒寒。

频频驻骑回看。

应是梧桐影下,秋风蹙碎眉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感怀)
作者: 王质 〔宋代〕

江沙带湿,莎露和烟泣。
落日欲低红未入,悄悄暮峰凝立。
疏林秀色荒寒,频频驻骑回看。
应是梧桐影下,秋风蹙碎眉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湿润的江沙和露珠在薄雾中如泪水般的情景,落日快要沉入地平线,但仍未完全消失,静静的山峰在黄昏时分矗立着。稀疏的树林在寒冷中显得格外清秀,骑士们频频停下马来,回头凝望。那应该是梧桐树下的影子,秋风吹拂,仿佛将眉头紧锁的愁思都掀碎了。

注释:

  • 江沙带湿:江边的沙子被水浸湿。
  • 莎露和烟泣:莎草上的露水与薄雾似乎在哭泣,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凄楚。
  • 落日欲低红未入:落日快要低下去,但仍然未完全落入地平线。
  • 悄悄暮峰凝立:黄昏时山峰静静地屹立着,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 疏林秀色荒寒:稀疏的树林在冷寂中显得格外秀丽。
  • 频频驻骑回看:骑士们频频停下马,回头看。
  • 应是梧桐影下:推测那影子是梧桐树下的。
  • 秋风蹙碎眉山:秋风吹来,似乎将忧愁的眉头都吹散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质,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词风以细腻、清新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秋季,作者在江边骑马游览,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与孤寂,情感因自然环境而触动,借景抒情。

诗歌鉴赏:

《清平乐(感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篇以“江沙带湿”引入,营造出一种湿润的氛围,接着“莎露和烟泣”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与情感紧密结合,显示出深刻的忧伤。落日的余晖与山峰的静立,形成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感,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词中“疏林秀色荒寒”,表现出一种清冷秀丽的意境,反映出秋天的萧瑟。骑士的频频回望,似乎不仅是在观赏风景,更是在寻找内心的寄托。最后一句“秋风蹙碎眉山”,通过细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风中愁思的解脱,虽有哀愁,但也隐含着对生命流逝的思考与接受。

整首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怀与对过往的追忆,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使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沙带湿:描绘江边的湿润环境,暗示了秋天的气候。
  2. 莎露和烟泣:莎草的露珠和薄雾的结合,传达出一种忧伤的气氛。
  3. 落日欲低红未入:落日的意象象征时间的流逝,预示着夜晚的来临。
  4. 悄悄暮峰凝立:静谧的山峰给人以孤独的感受,营造出黄昏的宁静。
  5. 疏林秀色荒寒:稀疏的树林在寒冷的秋季显得格外清新而又荒凉。
  6. 频频驻骑回看:骑士的回望是对过往的追忆与思考。
  7. 应是梧桐影下:梧桐树的影子象征着思念和回忆。
  8. 秋风蹙碎眉山:秋风的轻拂似乎解开了心中的愁闷。

修辞手法:

  • 拟人:莎露和烟泣,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疏林秀色荒寒”与“频频驻骑回看”,对称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如“落日”、“梧桐影”、“秋风”等,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感怀,通过自然景观反映出内心的惆怅与孤独,同时也展现出对生命流逝的思考,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 江沙:象征着流逝的时光。
  • 莎露:代表纯洁而又带有忧伤的情感。
  • 落日: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希望的消逝。
  • 疏林:表现了清冷与孤寂。
  • 秋风:象征着变化与心境的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质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主要是什么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3. “莎露和烟泣”中的“莎”指的是什么植物?

    • A. 莲
    • B. 莎草
    • C. 竹
    • D. 柳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苏轼):同样表现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 《卜算子·咏梅》 (王安石):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李白)与《清平乐(感怀)》对比:
    • 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对思乡或过往的感情,但李白的作品更加直接、简练,而王质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更深层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词鉴赏辞典》
  • 《王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