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户部惠山杨梅》
时间: 2025-02-04 15:38: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户部惠山杨梅》
作者:张镃 〔宋代〕
尝闻魏伯阳,铸丹会稽山。
功成试其徒,未欲汎与餐。
绐言丹入口,命尽不可还。
一人笃信道,快饵肯作难。
翁复起诸死,携手升云亦。
临行作奇戏,留使后世看。
聊将一粒变万颗,掷向青林化珍果。
彷佛芙蓉箭镞形,涩如鹤顶红如火。
只随翁子姑号阳,姓杨乃是讹偏旁。
迄今年深少人识,地妪山君应记得。
木生曲直味宜酸,此独甘香胜蜜团。
吾宗望郎忽驰送,色映筠篮光欲动。
想因见此列宿躔,曾遣冰壶纤指弄。
我方水际呼清风,葛巾高挂千丈松。
为公摘荷盛荐酒,此乐城中那更有。
白话文翻译
我曾听说魏伯阳,他在会稽山炼丹。
丹成后试验弟子们,却不想分享给他们。
谎称丹药入口后,性命就无法再回头。
有一个人十分笃信道理,甘愿冒险去吃那药。
老翁竟然让死去的人复生,携手登天而去。
临行时玩了一场奇妙的把戏,留给后人去观看。
聊将一粒丹药变成万颗,投向青林化作珍果。
那果子形状仿佛芙蓉的箭镞,味道涩如鹤顶,红如火。
只随老翁的名字姑号阳,姓杨其实是个偏旁的讹误。
直到今年,几乎没人识得,地妪山君或许还记得。
树木生长曲直,味道宜于酸,此果独特的甘香胜过蜜。
我宗的望郎忽然急忙送来,颜色映照在竹篮上,光彩欲动。
想必是见到这星宿,曾让冰壶的纤指轻轻舞动。
我在水边呼唤清风,葛巾高挂在千丈松上。
为你摘取荷花,盛酒相荐,这乐城中还有什么更好的呢?
注释
- 魏伯阳:传说中的道士,以炼丹术闻名。
- 铸丹:炼制丹药。
- 汎:泛指分享。
- 绐言:谎言、欺骗。
- 翁:老者,指炼丹者。
- 奇戏:奇特的把戏或表演。
- 青林:青翠的树林。
- 芙蓉:荷花,形象美丽。
- 鹤顶:鹤的头部,形容涩味。
- 山君:山中的神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融入道教思想,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张镃游览惠山时,借杨梅的芬芳与道教的炼丹术相结合,寓意人生如同丹药,充满了变化与可能。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魏伯阳的炼丹故事为引子,意在通过道教文化反映人生的哲理。前半部分讲述了炼丹的艰辛与弟子们的信仰,后半部分则转向描绘杨梅的美好与甘香,象征着人生的美好与希望。张镃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生活的乐趣。特别是最后几句,表达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似乎在呼唤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尝闻魏伯阳,铸丹会稽山:引入魏伯阳的故事,奠定了诗的基调。
- 功成试其徒,未欲汎与餐:表明炼丹成功后,对弟子的态度。
- 绐言丹入口,命尽不可还:揭示了炼丹的危险性。
- 一人笃信道,快饵肯作难:突出信仰的力量。
- 翁复起诸死,携手升云亦:传达了道教的复生理念。
- 临行作奇戏,留使后世看:表现出老者的幽默与智慧。
- 聊将一粒变万颗:象征着变化与繁荣。
- 彷佛芙蓉箭镞形:描绘杨梅的形状。
- 涩如鹤顶红如火:形容杨梅的味道与颜色,令人垂涎。
- 至今年深少人识: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遗忘。
- 木生曲直味宜酸,此独甘香胜蜜团:强调杨梅的独特之处。
- 吾宗望郎忽驰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色映筠篮光欲动:描绘了美好的场景。
- 想因见此列宿躔:表现出对星宿的依恋。
- 我方水际呼清风:寄情自然。
- 为公摘荷盛荐酒,此乐城中那更有:表达了对友人的热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杨梅比作美丽的箭镞,增强形象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称美,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杨梅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信仰与美好生活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梅:象征着生活的甘甜与美好。
- 魏伯阳:代表道教的追求与信仰。
- 青林:象征着自然与宁静。
- 荷花:代表纯洁和美丽。
- 星宿:象征着人生的指引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魏伯阳是以什么闻名的?
A. 书法
B. 炼丹
C. 绘画
D. 诗歌 -
填空题:杨梅的味道被形容为“涩如__,红如__”。
-
判断题:这首诗描绘了杨梅的美味与道教的炼丹故事。 (对/错)
答案:
- B
- 鹤顶,火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张镃的作品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但李白更倾向于浪漫主义,而张镃则注重道教哲理的体现。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道教文化与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