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井山主送腊梅
张镃 〔宋代〕
风落松钗满涧桥,
野蜂移蜜上枯条。
道人参得山中语,
不是真涂黄一样娇。
白话文翻译:
在风吹落的松枝上,松钗满是涧桥,
野蜂在迁移蜜汁到枯枝上。
道人在山中听到的言语,
并不是涂上黄色的腊梅那样娇艳。
注释:
- 风落:风吹落的意思。
- 松钗:松树的枝条,古代常用来做钗。
- 涧桥:山间的小桥,通常是溪水边的桥。
- 野蜂:自然环境中的蜜蜂。
- 移蜜:采蜜,迁移蜜汁。
- 道人:道教修道者,常在山中隐居。
- 腊梅:一种花,冬季盛开,象征坚韧和高洁。
典故解析:
- 腊梅:腊梅是冬季的花卉,象征着在严寒中依然绽放的坚韧与高洁。其常被用来比喻不畏艰难的精神。
- 道人:在道教文化中,道人通常是隐士或修道者,追求超脱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子韶,号云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腊梅之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惜别。
诗歌鉴赏:
《龙井山主送腊梅》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张镃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冬季的景象。诗的开头两句“风落松钗满涧桥,野蜂移蜜上枯条”,描绘了松树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情景,伴随着蜂蜜的采集,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接下来的“道人参得山中语”,则引入了道人这一形象,传达出一种超然与哲思,暗示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一句“不是真涂黄一样娇”则通过否定的方式,强调了腊梅的自然之美与内在的坚韧,彰显出诗人对腊梅的独特理解。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极具诗意,既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又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描绘自然的细腻变化,诗人展示了对生命的感悟,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诗中蕴含的哲理让人反思,生命的美丽并不在于表面的娇艳,而在于内在的坚韧与纯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落松钗满涧桥:风吹落的松枝在涧桥上满是松针,展现了一幅自然生动的画面。
- 野蜂移蜜上枯条:野蜂在枯枝上迁移蜜汁,体现出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和谐。
- 道人参得山中语:道人在山中聆听自然的声音,暗示着对自然与内心的思索。
- 不是真涂黄一样娇:强调腊梅的真实美,表面并非如同涂抹的色彩那样娇艳,而是更加自然和坚韧。
修辞手法:
- 比喻: “不是真涂黄一样娇”用比喻手法,强调腊梅的自然美。
- 拟人:野蜂的行为让自然充满生机,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自然之美,内在的坚韧和真实的重要性。诗人借助腊梅这一意象,传达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钗:象征着自然的坚韧与美丽。
- 野蜂:代表生命的活力与勤劳。
- 腊梅:象征高洁与坚韧,不畏寒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道人”指的是谁?
- A. 道教修道者
- B. 农民
- C. 诗人自己
- D. 学者
-
“风落松钗满涧桥”中“松钗”指的是什么?
- A. 松树的枝条
- B. 钗子
- C. 一种花
- D. 风
-
诗中腊梅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娇艳
- B. 坚韧
- C. 富贵
- D. 哀伤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梅花》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比较张镃的《龙井山主送腊梅》和王安石的《梅花》,两者均探讨了梅花的坚韧与美丽,但张镃更侧重于自然的和谐与哲思,而王安石则更多地表现了梅花在寒冬中的孤傲与坚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花: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