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题家大人清可亭论诗图》

时间: 2025-04-29 10:20:12

今古几诗魂。

飞入秋窗月一痕。

如此溪山如此夜,闲身。

派别源流仔细分。

问字共论文。

往日趋庭忆旧闻。

今对画图饶乐意,凝神。

指点龙山认里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古几诗魂。飞入秋窗月一痕。如此溪山如此夜,闲身。派别源流仔细分。问字共论文。往日趋庭忆旧闻。今对画图饶乐意,凝神。指点龙山认里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探讨了古今诗歌的灵魂,月光透过秋窗,在夜色下留下了一道痕迹。如此美丽的山水,这样的夜晚,让人心情悠闲。诗的流派与源头被细致地分析。提起文字,回忆起往日的讨论与交流。现在面对画图,倍感乐趣,凝神静思,指点龙山,认出那里的门道。

注释:

  • 几诗魂:几多诗的灵魂,指古今诗歌的精神。
  • 飞入秋窗月一痕:月光飞入秋天的窗户,留下一道痕迹。
  • 派别源流:指诗歌派别及其源流。
  • 趋庭忆旧闻:回忆往日的交流与讨论。
  • 指点龙山认里门:指着龙山,认出那里的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瑜,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兼有文人气质,作品多描写自然、抒发情感,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怀。

创作背景:

在清代,文人雅士常聚集于山水之间,吟诗作对,交流文艺。此诗写于一个秋夜,描绘了作者对诗歌的思考与对过去交流的怀念,表现出对自然美和艺术的热爱。

诗歌鉴赏:

《南乡子 题家大人清可亭论诗图》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和对文人雅集的怀念。开篇以“今古几诗魂”引入,透出对古代与现代诗歌灵魂的思考,表明诗歌不仅是艺术的表达,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接着,月光透过窗户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秋夜氛围,给予人们一种心灵的宁静和闲适。

诗中提到的“如此溪山如此夜”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这不仅是对外在环境的描绘,更是对内心情感的寄托。通过“派别源流仔细分”,可以看出诗人对诗歌流派与发展脉络的关注,显示出其文学修养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在回忆往昔“趋庭忆旧闻”时,诗人似乎在表达对友人和往日文人聚会的怀念,既有温情的回忆,也有对当下的反思。结尾的“指点龙山认里门”,则是对自然和艺术的一种认同与理解,揭示了诗人心中对美和艺的追求。

整首词将自然、文人情谊与诗歌的灵魂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作者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时光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古几诗魂:诗人感叹古今诗歌的灵魂之多,表示对诗歌精神的追求。
  2. 飞入秋窗月一痕:描绘秋天夜晚,月光透窗而入,留下一道光痕,暗示宁静与思考。
  3. 如此溪山如此夜,闲身:表达在美丽的溪山与宁静夜晚中,心情悠然自得。
  4. 派别源流仔细分:对诗歌流派及其源头进行深入探讨,显示出诗人的学识。
  5. 问字共论文:提到与友人讨论诗文的情景,体现出对交流的渴望。
  6. 往日趋庭忆旧闻:回忆过去与友人聚会的快乐时光,流露出思乡之情。
  7. 今对画图饶乐意,凝神:面对绘画作品,诗人感到乐趣无穷,专注思考。
  8. 指点龙山认里门:通过指点龙山,诗人表达对自然的熟悉与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魂比作飞入秋窗的月光,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词结构严谨,音韵和谐,显示出古典诗词的美感。
  • 意象: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交融,形成丰富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古今诗歌的探讨与怀念,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文人交流的珍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考与宁静。
  • 溪山:代表自然的美与诗意。
  • 秋窗: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怀旧。
  • 龙山:象征文化与知识的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今古几诗魂”指的是什么? A. 古代诗歌
    B. 现代诗歌
    C. 古今诗歌的灵魂
    D. 诗人的灵魂

  2. 诗中提到的“派别源流仔细分”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诗歌的流派
    B. 诗歌的来源
    C. 诗歌的流派与源头
    D. 诗人的理解

  3. 诗人在“今对画图饶乐意,凝神”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乐趣与专注
    C. 疲惫
    D. 惆怅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在描写自然景色方面,邓瑜的作品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但邓瑜更注重对诗歌文化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