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一作皇甫曾诗)》

时间: 2025-01-25 18:01:06

寒霜白云里,法侣自相携。

竹径通城下,松风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

仿佛知心处,高峰是会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霜白云里,法侣自相携。
竹径通城下,松风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
仿佛知心处,高峰是会稽。

白话文翻译:

在寒霜和白云之间,法师与伴侣互相扶持。
竹林小径通往城下,松风在西边的水面上轻轻拂动。
我们就像是一起去沃洲那样,不再迷失于武陵的幻境。
仿佛心灵相知的地方,高高的山峰就是会稽。

注释:

  • 寒霜:指寒冷的霜气,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法侣:法师的伴侣,此处指修行的同道之人。
  • 竹径:竹子间的小路,象征通往清幽之地。
  • 松风:松树间的风,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
  • 沃洲:指沃洲,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美丽地方。
  • 武陵:指武陵源,古代传说中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
  • 会稽:指会稽山,位于今浙江一带,寓意高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咏叹人生为主,具有较强的道教思想色彩。

创作背景: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创作于刘长卿隐居的时期,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修道、访友的情景,反映了他对道教哲学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首联“寒霜白云里,法侣自相携”,描绘了在寒冷、清新的环境中,诗人与伴侣相互扶持的和谐画面,表达了友谊的珍贵与温暖。接着“竹径通城下,松风隔水西”,通过竹林小径与松风的描写,展现出一幅清幽的山水画卷,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沃洲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而武陵则是一个充满幻梦的地方,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真实与理想的追求。最后一句“仿佛知心处,高峰是会稽”,则是对心灵契合的渴望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传达了诗人对友谊、自然以及理想生活的思考,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霜白云里:描绘了寒冷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2. 法侣自相携:强调了友谊与伴侣之间的相互支持。
  3. 竹径通城下:竹林小径通往城市,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4. 松风隔水西:松树间的风轻轻吹拂,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5. 方同沃洲去: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同去往沃洲的美好旅程。
  6. 不作武陵迷:表明不再追求虚幻的桃源,寻求真实的存在。
  7. 仿佛知心处:表达心灵的契合与深刻的理解。
  8. 高峰是会稽:会稽山的高峰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生活比作沃洲,强调其美好。
  • 对仗:如“寒霜白云里,法侣自相携”,形成音韵和谐的对称。
  • 意象:竹径与松风的意象,传达出宁静与和谐的自然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道教哲学中对心灵安宁与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霜:象征清冷与孤寂,也暗示修行的艰辛。
  • 白云:代表自由与高远,象征着理想的追求。
  • 竹径:象征清幽与自然,传达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松风:代表自然的声音,给人以心灵的安宁。
  • 高峰: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度,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法侣”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法师的伴侣
    • C. 亲人
    • 答案:B
  2. “竹径通城下”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 A. 自然风光
    • B. 竹林小路通往城市
    • C. 荒凉的山路
    • 答案:B
  3. 诗中“方同沃洲去”表达了什么?

    •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B. 对虚幻理想的迷失
    • C. 对现实的逃避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更强调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写。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长卿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