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雨中,诸公过灵光寺所居》

时间: 2025-01-10 19:05:11

晤语青莲舍,重门闭夕阴。

向人寒烛静,带雨夜钟沈。

流水从他事,孤云任此心。

不能捐斗粟,终日愧瑶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雨中,诸公过灵光寺所居
晤语青莲舍,重门闭夕阴。
向人寒烛静,带雨夜钟沈。
流水从他事,孤云任此心。
不能捐斗粟,终日愧瑶琴。

白话文翻译

在秋雨的夜晚,诸位朋友来到了灵光寺。
我在青莲的住所与他们交谈,门紧闭着,傍晚的阴影笼罩着。
对着人群,烛光冷冷清清,雨水滴落,夜里的钟声显得沉重。
流水不再关注其他的事情,孤云随意漂浮,听任我的心情。
我无法舍弃那一斗的谷物,整日感到愧疚,像是未能弹奏出美妙的瑶琴。

注释

  • 晤语:指相聚时的交谈。
  • 青莲舍:指作者的住所,青莲是指一种优雅、高洁的花。
  • 重门:指紧闭的门,暗示内心的封闭。
  • 寒烛:烛光微弱,营造出寒冷的氛围。
  • 夜钟沈:夜晚的钟声沉重,带有压抑的感觉。
  • 流水从他事:流水不再关注其他世事,象征一种超然的态度。
  • 孤云任此心:孤云漂浮,表达人心的自由。
  • 斗粟:斗是古代的容量单位,表明一种物质的捐赠。
  • 瑶琴:一种美妙的琴,象征艺术和情感的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长卿(约709-785),字宗宪,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淡泊名利的情怀,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秋夜,正值雨季,诗人和友人聚会在灵光寺。诗中透出对世事的淡然和对自我情感的探寻,反映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和艺术时的复杂心态。

诗歌鉴赏

《秋夜雨中,诸公过灵光寺所居》是一首描绘秋夜情景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晤语青莲舍,重门闭夕阴”,通过交谈的情景引入,给人一种亲切感,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封闭与孤独。接着“向人寒烛静,带雨夜钟沈”,在静谧的夜晚,烛光微弱,钟声沉重,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中间的“流水从他事,孤云任此心”则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流水不再关心世俗的纷扰,孤云随心所欲,展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最后一句“不能捐斗粟,终日愧瑶琴”则是对自我的反思,诗人感到无法舍弃世俗的物质,而心中又对未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感到愧疚,这种矛盾的情感更是深化了整首诗的主题。

整首诗在意境的营造上,既有自然的美感,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艺术和自我的思考,体现出唐代诗歌的高超艺术成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晤语青莲舍:在青莲的住所,和朋友们进行交谈,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2. 重门闭夕阴:门紧闭,傍晚的阴影笼罩,暗示一种封闭的心境。
  3. 向人寒烛静:对人倾诉,却只有微弱的烛光,氛围显得冷清。
  4. 带雨夜钟沈:雨夜中钟声显得更加沉重,增加了孤独感。
  5. 流水从他事: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超然于世事。
  6. 孤云任此心:孤云任性漂浮,象征内心的自由与洒脱。
  7. 不能捐斗粟:无法放弃世俗的物质,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8. 终日愧瑶琴:整日感到愧疚,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流水和孤云比作诗人的心态,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洒脱。
  • 拟人:钟声、烛光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世俗与内心的冲突,诗人在追求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同时,又无法摆脱物质的束缚,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普遍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莲:象征高洁、优雅,代表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寒烛:象征孤独与冷清,营造出秋夜的氛围。
  • 夜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沉重。
  • 流水:象征时间的无情与超然。
  • 孤云:象征内心的自由与无拘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晤语青莲舍”指的是: A. 诗人与朋友的交谈
    B. 诗人的居所
    C. 诗人的理想
    D. 以上皆是

  2. “寒烛”在诗中主要表现了: A. 温暖
    B. 孤独与冷清
    C. 希望
    D. 喜悦

  3. “流水从他事”这一句的意思是: A. 流水在关注世事
    B. 流水不再关心世事
    C. 流水象征时间
    D. 流水是诗人的朋友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的山水意境,表现出一种隐逸的心态,与刘长卿的作品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强调自然的和谐美,而刘长卿则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