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白话文翻译:
我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春天的草已经开始生长。
我依然对着山中的明月,谁在倾听石上的泉水声呢?
猿声在夜晚回荡,花开时刻流逝,似乎在见证岁月的流转。
我手杖禅杖,闲散地走来走去,心中无所挂念地体悟禅意。
注释:
- 故居:指自己以前居住的地方。
- 欲:想要、希望。
- 芊芊: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犹对:仍然面对。
- 猿声:猿猴的叫声,象征孤寂。
- 杖锡:佛教徒所用的行杖,象征修行中的随意与自在。
- 无心:没有固定的心思,随心所欲。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提及明显的典故,但“山中月”和“石上泉”可以理解为借景抒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禅理的领悟。诗中“猿声”和“花发”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主题。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明卿,号景轩。曾任职于朝廷,但因政治原因辞官,专心于诗歌创作。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长卿隐居生活期间,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禅宗思想的体悟。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淡雅的笔调描绘了诗人对故乡、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深情眷恋。首句“故居何日下”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隐含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逸。尤其是“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月亮和泉水都是诗人心灵的寄托,而无人聆听的孤独感又增添了几分哲思。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更是展现了时间的流逝,猿声在夜晚的回响,似乎在提醒着诗人,不断变化的生命,花开的瞬间则是流年的见证。最后一句“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道出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他以无所挂念的心境,随意行走于世间,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展现了刘长卿特有的禅意诗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故居何日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隐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春草欲芊芊:春草开始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犹对山中月:对明月的凝视,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谁听石上泉:探讨孤独与无人倾听的感受,反映诗人内心的寂寞。
- 猿声知后夜:猿猴的叫声在夜晚回响,象征孤独的存在。
- 花发见流年:花开花落,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杖锡闲来往:手持禅杖,随意走动,表现出一种自在的生活态度。
- 无心到处禅:心无所挂,游走于自然之间,体悟禅的哲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猿声和花发比作时间的流逝,增强诗意。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如“谁听”体现了孤独感。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个人感受,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生命流逝的感悟以及对禅意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故居:象征着归属与思念,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 春草:象征生机与希望,也暗示着岁月的轮回。
- 山中月:象征宁静与美好,代表诗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 石上泉:象征自然的声音,暗含孤独与内心的倾诉。
- 猿声:代表孤独与夜的沉静,传达生命的无常。
- 花发: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流逝,见证岁月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故居何日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朋友的怀念
-
“春草欲芊芊”中的“芊芊”指的是什么?
- A. 细长的草
- B. 丰盛的草
- C. 干枯的草
-
诗中“杖锡闲来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忙碌的生活
- B. 随心所欲的闲适
- C. 对世事的依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刘长卿的诗同样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山水意境的描绘,而刘长卿则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禅理的体悟,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曲鉴赏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