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月 耕客怀春风湖上之游,仿黄蓬瓮自度商调,填寄远是,索予同按律吕,音乖未能倚声歌也》
时间: 2025-01-08 15:58: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湖月
耕客怀春风湖上之游,仿黄蓬瓮自度商调,填寄远是,索予同按律吕,音乖未能倚声歌也
作者:龚翔麟 〔清代〕
秋来到处消魂,忍还忆湖心,暮岚春涨。屐痕不定,评花倚担,捕鱼抛纲。饧箫茶鼓外,迎一阵香风摇细桨。怪纵少绿意红情,也尽燕飘莺飏。米囊柔飐墙头,认那角僧房,便停书幌。菰莼信美,荒桥断浦,翠迷烟榜。重游应似梦,况真向浓团乡里望。妒此际背锦簪萸,霅溪无恙。
白话文翻译
秋天来到,处处令人消魂,难以忘怀湖心的景致,暮色中湖水逐渐上涨。脚步声不定,花瓣随担子轻轻摇晃,捕鱼的渔网在空中抛洒。曲调外,笛声和茶鼓声交织,迎来一阵阵香风轻轻摇动着小船。虽然此刻绿意少,红情却也尽情飞扬,燕子和莺儿在空中翩翩起舞。轻柔的米囊在墙头摇曳,认出那边是僧房,便停下书幌。菰莼的美味在此,荒桥断了与水边的联系,翠绿的烟雾笼罩着小船。重游西湖应如梦境,尤其是在浓浓的乡愁中遥望。此刻妒忌了那些背上的锦簪与萸,霅溪依旧无恙。
注释
- 消魂:指令人心神恍惚,心中感慨。
- 湖心:湖的中央,通常是景色最美的地方。
- 屐痕:木屐留下的痕迹。
- 菰莼:水生植物,常用作食材。
- 锦簪:用作装饰的簪子,常见于女子发饰。
- 萸:指萸草,这里可能是用作象征。
典故解析
- 黄蓬瓮:黄蓬是古代一种酒器,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自得与洒脱。
- 西湖:在中国文学中,西湖常被视为风景胜地,象征着美好、诗意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翔麟,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内心情感,反映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西湖月》创作于清代,正值人们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与追求的时期。诗中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以及游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西湖月》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秋日美景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全诗充满了生机与感伤,诗人通过对湖水、花草、鸟儿的描写,传达出对景色的热爱和对往昔的怀念。开头几句“秋来到处消魂,忍还忆湖心”,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思绪的境地。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用“屐痕不定”“评花倚担”等细节描写,表现出游人在湖边的悠闲与恬淡,同时也暗示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叹。
诗中“饧箫茶鼓外,迎一阵香风摇细桨”展示了湖边的生活气息,生动而富有韵律感。后面“重游应似梦”更是将诗人对湖水的情感提升到一种梦幻的境界,仿佛在诉说着游子的乡愁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秋日西湖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来到处消魂”:秋天的到来使人感到伤感,令人神伤。
- “忍还忆湖心”:难以忘怀湖中心的美景。
- “屐痕不定”:脚步声不再清晰,表明游人心情的迷惘。
- “怪纵少绿意红情”:即使湖边的绿色植物不多,但红色的花朵依然绚丽。
- “重游应似梦”:再一次游历西湖,似乎如梦般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重游应似梦”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拟人:如“香风摇细桨”,赋予风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加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寄托了游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及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着美丽与宁静。
- 秋天:代表着成熟、收获与思索。
- 燕子与莺: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菰莼:象征着简单与自然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屐痕”是指什么? A. 鞋子留下的痕迹
B. 水波的涟漪
C. 树叶的飘落 -
诗人对西湖的感情是什么? A. 失望
B. 怀念与赞美
C. 无所谓 -
“重游应似梦”的意思是? A. 再次游玩时感到无趣
B. 认为再次游玩是梦幻般的
C. 觉得游玩时很痛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蕴含深厚的情感。
- 《庐山谣》(李白):展现山水之美与诗人的豪情。
诗词对比
- 《西湖月》与《春江花月夜》: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西湖月》更侧重于秋天的情感,而《春江花月夜》则强调春天的生机与浪漫。
- 《西湖月》与《庐山谣》:同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庐山谣》在情感表达上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清诗选》:包含龚翔麟的多篇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对古诗词的解释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