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妆 为友人量珠贺》
时间: 2025-01-11 08:52: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润柳舒颦,晴花款笑,可是偎香天气。
露桃枝隔画桥红,谢东风替传芳意。
仙姝第几,早排就珍珠名字。
度新词伴吹箫低唱,华灯双丽。
眉痕翠。添了春山,识得春愁未。
玉郎魂已不禁销,更禁持小蛮腰细。
鸳帱并倚。问知否青梅滋味。
甚朝朝都待啼莺唤起。
白话文翻译:
柳枝轻舒,花儿在阳光下微笑,正适合在香气四溢的天气里依偎。
露水在桃枝上,隔着画桥映出了红色的倒影,东风送来芳香的消息。
那位仙女有多少位,早已给珍珠排好名字。
新词伴着箫声低唱,华丽的灯光交相辉映。
眉头的皱痕如翠色,增添了春山的情景,是否知道春愁未解?
那位玉郎的魂魄已无法抵挡,怎么还能够持住那细细的小蛮腰?
鸳鸯帱并肩倚靠,问你是否知道青梅的滋味?
日日夜夜都在期待,听那啼莺唤醒。
注释:
- 润柳:柔嫩的柳树,象征春天的生机。
- 偎香:依偎在香气中,形容温暖舒适的环境。
- 谢东风:谢,指感谢或依靠,东风象征春天的暖风。
- 仙姝:指美丽的女子,这里用作美人的代称。
- 珍珠名字:暗指美丽女子的名字。
- 眉痕翠:形容女子的眉毛如翠色般美丽。
- 青梅滋味:青梅是春天的象征,问对方是否懂得春天的味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文澜,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诗风著称。杜文澜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尤其是对春天的描绘,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感性之美。
创作背景:
《西子妆 为友人量珠贺》创作于清代,正值春天,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对友人的祝贺,展现了友情的温暖与美好。
诗歌鉴赏:
《西子妆 为友人量珠贺》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对友人的祝福。首联“润柳舒颦,晴花款笑”,以柳和花的生动形象引出春天的气息,给人一种温暖、愉悦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露桃枝隔画桥红”描绘出桃花的娇艳,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活力。
中间部分“仙姝第几,早排就珍珠名字”不仅彰显了美人的美丽,还隐含了对朋友的赞美,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诗人通过“鸳帱并倚”和“青梅滋味”的提问,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情感,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愁苦与期待。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惜,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润柳舒颦:柳枝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 晴花款笑:阳光下的花儿如同微笑般绽放,传达出愉悦的气氛。
- 可是偎香天气:环境温暖,充满香气,适合人们聚会。
- 露桃枝隔画桥红:桃花在露水中绽放,隔着画桥显得格外美丽。
- 谢东风替传芳意:春风使花香四溢,暗示春天的到来。
- 仙姝第几:询问美丽女子的数量,暗含对美的向往。
- 早排就珍珠名字:美丽女子的名字如同珍珠般珍贵。
- 度新词伴吹箫低唱:新词伴随着箫声低唱,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 华灯双丽:华丽的灯光交相辉映,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 眉痕翠:形容女子的眉毛如翠色般美丽。
- 添了春山:春天的景色更显得生动。
- 识得春愁未:是否知道春天的愁苦。
- 玉郎魂已不禁销:美男子的魂魄已无法抵挡春天的诱惑。
- 更禁持小蛮腰细:更无法再保持那纤细的腰身。
- 鸳帱并倚:鸳鸯相依,象征爱情。
- 问知否青梅滋味:询问对方是否懂得青梅的滋味,暗含情感的细腻。
- 甚朝朝都待啼莺唤起:日日夜夜都在期待春天的唤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仙姝、珍珠,突显其美丽。
- 拟人:花儿和柳树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状态。
- 对仗:如“华灯双丽”与“度新词伴吹箫低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丽和对友人的祝福,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情感的珍惜。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厚的情谊,展现了春天所带来的希望和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和生命力。
- 花:代表美好与爱情。
- 桃:象征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青梅:隐喻青春与爱情的纯真。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柳、花、桃等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常与春天、爱情、青春相关联,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深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润柳舒颦”主要表达了什么意象? a) 秋天的萧瑟
b) 春天的生机
c) 夏天的炎热 -
诗中提到的“青梅滋味”,隐喻了什么? a) 友情的深厚
b) 爱情的纯真
c) 生活的苦涩 -
诗的主旨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友人的祝福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春天的生机
- b) 爱情的纯真
- b) 对友人的祝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春夜喜雨》 杜甫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写春天的美丽,但更多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 《春夜喜雨》:通过春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恩赐与生命的希望。
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的层面上探讨了春天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不同理解与体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