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妆慢 张凤子以客中桃花词见示,次韵奉答》
时间: 2025-01-11 07:43: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帘底曲销,酒边客散,露井愁窥春好。
旧家秾李未成妆,镜奁空负他凝笑。
相逢太早。怕约后因循误了。
燕归时料故园芳事,东风先扫。
凭谁道。百绕珍丛,那计花著恼。
曲尘流梦自年年,况天台断红难到。
羁情满抱。枉分付胭脂吟稿。
拚销魂索醉刘郎未老。
白话文翻译:
帘下的曲子渐渐消散,酒边的客人也都散去,愁苦的我在露井边窥视着春天的美好。
旧家的繁花尚未盛开,镜子里的妆容却空留着他的笑容。
我们相遇得太早,怕若约定后会因循而误了时光。
等燕子回来时,估计故乡的芳香事宜已然被春风先行扫去。
谁能说得清楚,百花丛中,花儿怎能惹人烦恼。
曲尘流梦年年复年,何况天台的红花难以到达。
我满怀羁情,白白地将胭脂与吟稿相托。
拼了这销魂的心事,期盼醉酒中见到未老的刘郎。
注释:
- 帘底:窗帘的底部,象征着幽静的环境。
- 曲销:曲调渐弱,暗示情绪的消散。
- 露井:露天的水井,寓意自然与春天的气息。
- 秾李:繁盛的李花,代表美丽和生机。
- 镜奁:化妆的盒子,象征着女子的妆容与美丽。
- 燕归时:燕子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 天台:指天台山,常用来象征高远和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庸斋(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常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他的诗风受宋词的影响,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桃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以桃花为引子,表达对春天美好的向往与对逝去青春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期待与惆怅。
诗歌鉴赏:
《西子妆慢》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在春天到来之际,借助桃花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忧虑。开篇通过“帘底曲销,酒边客散”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惆怅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与友人欢聚后的失落。接着“旧家秾李未成妆”,暗示着美丽未成的遗憾,也引出了对过往的回忆。
全诗的情感逐渐深入,尤其是在“相逢太早”的反思中,蕴含着对缘分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待。燕子归来的时刻,既是春天的象征,也是诗人对故园的思念。诗中提到的“东风先扫”,更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
最后,诗人在“羁情满抱”中,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也深刻反映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帘底曲销:描绘了帘子后传来的乐声渐渐消散,暗示欢聚时光的结束。
- 酒边客散:酒席的客人散去,显示出聚会后的孤寂。
- 露井愁窥春好:在井边愁苦地窥视春光,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
- 旧家秾李未成妆:旧家的李花还未盛开,表明美丽尚未呈现。
- 镜奁空负他凝笑:镜子里的笑容无法得到回应,暗示孤独。
- 相逢太早:缘分的相遇显得过于仓促,表达对未来的担忧。
- 燕归时料故园芳事:燕子归来时,故乡的美好事物可能已经改变。
- 东风先扫:春风先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凭谁道:谁能说得清楚呢,表现出无奈。
- 百绕珍丛:花丛中百花争艳,意象丰富。
- 曲尘流梦自年年:梦境流转,时光荏苒,感慨岁月。
- 况天台断红难到:天台上的红花难以到达,暗示对美好的渴望难以实现。
- 羁情满抱:情感满怀,却又无处寄托。
- 枉分付胭脂吟稿:白白托付的胭脂与吟作,表现出无奈。
- 拚销魂索醉刘郎未老:渴望醉酒中重逢未老的恋人,表现出对爱情的执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上有较好的表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燕子、春风等赋予人性,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桃花为引子,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对过往爱情的怀念和对未来无奈的思考,展现了人对生命、爱情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着春天与爱情的美好。
- 酒:代表欢聚与愉悦,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燕子: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是对故乡的思念。
- 镜子:象征着自我反思与对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帘底曲销”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欢聚
- C. 忧伤
-
“东风先扫”在文中意指什么?
- A. 春风的温暖
- B. 时间的流逝
- C. 难以实现的梦想
-
本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爱情的思考
- C. 对人生的感慨
答案:
- A. 孤独
- B. 时间的流逝
- B. 对爱情的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朱庸斋的《西子妆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爱情与时间的深刻思考。朱庸斋的诗更侧重于对春天的感慨与外界变化的无奈,而李清照则通过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探讨了离别与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相关现代诗词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