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山行》

时间: 2025-01-11 11:09:45

曲曲屏山翠幕垂。

啼禽不拣浅深枝。

逗人斜转竹林西。

绿玉竿柔愁露浥,翠烟叶密耐风欺。

溪光一半染玻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曲屏山翠幕垂。
啼禽不拣浅深枝。
逗人斜转竹林西。
绿玉竿柔愁露浥,
翠烟叶密耐风欺。
溪光一半染玻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的景色,曲折的屏山如翠绿的帷幕低垂。鸟儿在树枝上鸣叫,似乎不挑剔枝条的深浅。人们在竹林西侧徘徊,轻轻游走。绿玉般的竹竿柔和而细腻,露水轻轻浸润着它们,给人一种忧愁的感觉;翠绿的烟雾笼罩着茂密的树叶,能够抵挡风的侵袭。溪水的光泽一半映照在如玻璃般的清澈水面上。

注释:

  • 曲曲:曲折、蜿蜒的样子。
  • 屏山:形状像屏风的山。
  • 翠幕:青翠的帷幕,形容山的颜色。
  • 啼禽:鸣叫的鸟。
  • 逗人:引人停留、驻足。
  • 露浥:露水浸润。
  • 翠烟:翠绿色的烟雾。
  • 玻瓈:形容溪水清澈的像玻璃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静斋,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是“明清之际”重要的文化人物之一,尤其以其诗词和散文著称。王夫之的诗风清新洒脱,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浣溪沙 山行》创作于王夫之的山行途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美好的自然景色,寄托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 山行》展现了王夫之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整首诗以清丽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构成,仿佛读者能够置身于那片幽静的竹林中,感受到鸟儿的啼鸣和露水的清新。诗中运用“曲曲屏山翠幕垂”描绘出山的柔美,给人一种如画的视觉享受;而“啼禽不拣浅深枝”则表现了自然界的自由和随意,鸟儿的无拘无束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洒脱。

诗的后半部分,“绿玉竿柔愁露浥,翠烟叶密耐风欺”,则通过对竹竿和树叶的细致描写,传达出一种柔和而又忧愁的情感。诗人用“愁”字暗示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而“溪光一半染玻瓈”又让人感受到一丝明亮的希望,仿佛在告诉人们,即使在忧愁中,也能找到生活的美好。

整首诗虽然短小,却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是王夫之诗歌中的一份珍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曲曲屏山翠幕垂:描绘了山的曲折与翠绿,形象生动。
  2. 啼禽不拣浅深枝:鸟儿自由自在地鸣叫,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3. 逗人斜转竹林西:人们在竹林中徘徊,轻松自在。
  4. 绿玉竿柔愁露浥:竹竿如绿玉般柔软,露水浸润,带来愁绪。
  5. 翠烟叶密耐风欺:茂密的树叶抵挡住风的侵袭,展现自然的韧性。
  6. 溪光一半染玻瓈:溪水的光泽如同玻璃一般清澈,给人以美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竿比作“绿玉”,突出其柔美。
  • 拟人:鸟儿的鸣叫被赋予了不挑剔的特性,增强了生动性。
  • 对仗:诗中对称的词句增加了韵律感,如“啼禽”和“浅深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王夫之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屏山:象征宁静和自然的屏障。
  • 啼禽:代表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竹林:象征坚韧与柔和,寄托诗人情感。
  • 溪光:象征清澈与明亮,传达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曲曲屏山”主要体现了什么特征?

    • A. 高大
    • B. 曲折
    • C. 荒凉
  2. “啼禽不拣浅深枝”表达了鸟儿的什么特点?

    • A. 懒散
    • B. 自由
    • C. 狡猾
  3. 诗中“溪光一半染玻瓈”表现了溪水的什么特征?

    • A. 浑浊
    • B. 清澈
    • C. 冷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加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王夫之的《浣溪沙 山行》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王夫之诗文选》
  • 《明清诗词选读》
  • 《王夫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