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汪园》

时间: 2025-01-27 03:14:24

门对琉璃千万顷。

莺花十亩连幽径。

小阁正当花绝顶。

青无定。

春山碎叠斜阳影。

得酒偶忘前日病。

凭栏又被风吹醒。

挑叶谁人来画艇。

深翠冷。

鸳鸯惊破湖烟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门对琉璃千万顷。莺花十亩连幽径。小阁正当花绝顶。青无定。春山碎叠斜阳影。得酒偶忘前日病。凭栏又被风吹醒。挑叶谁人来画艇。深翠冷。鸳鸯惊破湖烟暝。

白话文翻译:

门前的景色如同琉璃般广阔无边,成片的莺花与幽静的小路相连。小阁楼正对着花的最高处,青色的景色变幻不定。春山的影子在斜阳下碎裂而重叠,喝酒时偶尔忘却了往日的病痛。凭栏而望,忽然被风吹醒。是谁在挑叶子,来画一只小艇呢?湖面深翠而寒冷,鸳鸯打破了湖面上的烟雾,令人惊讶。

注释:

  • 琉璃:一种透明的玻璃,形容景色如同明亮的玻璃般美丽。
  • 绝顶:指花的最高处,形容花盛开的地方。
  • 青无定:形容青色的景色变化多端。
  • 碎叠:形容影子的重叠和破碎。
  • 挑叶:指在水面上挑动水草,可能是为了划船。

典故解析:

该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鸳鸯”常常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的伴侣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绮,清代诗人,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致与人文情怀,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吴绮的隐居生活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感受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渔家傲·汪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开头的“门对琉璃千万顷”便以广阔的视野引入,引发读者对美景的想象。诗中“莺花十亩连幽径”的描写,不仅营造了春日的生机,更传达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让人心生向往。

“得酒偶忘前日病”的句子,则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在享受当下美好时光时,暂时忘却烦恼的心态。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最后的“鸳鸯惊破湖烟暝”,以鸳鸯的惊动结束,寓意爱情与生活的美好,也暗示着生活中的意外与惊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江南水乡景象,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门对琉璃千万顷:门前的景色如同琉璃般广阔,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感受。
  2. 莺花十亩连幽径:春天的莺鸟和繁花相映成趣,幽静的小路让人流连忘返。
  3. 小阁正当花绝顶:小阁楼正对着盛开的花朵,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 青无定:青色的山水景象变化多端,暗示自然的变化无常。
  5. 春山碎叠斜阳影:春天的山影在斜阳下重叠,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
  6. 得酒偶忘前日病:喝酒时忘却了过去的病痛,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与乐观。
  7. 凭栏又被风吹醒:凭栏而望,突然被风吹醒,暗示着人与自然的交融。
  8. 挑叶谁人来画艇:描写挑动水草的小艇,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
  9. 深翠冷:湖面深绿而寒冷,反映出自然的宁静。
  10. 鸳鸯惊破湖烟暝:鸳鸯打破湖面烟雾,象征着生活中意外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色比作琉璃,形象生动。
  • 拟人:鸳鸯被描绘成有情感的生物,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如“青无定”、“深翠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 琉璃:象征着美好与珍贵。
  • 莺花: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小阁:象征着诗人的隐逸生活与对自然的向往。
  • 鸳鸯:象征着爱情与美好的伴侣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门对琉璃千万顷”中的“琉璃”比喻了什么?

    • A. 美丽的花朵
    • B. 明亮的水面
    • C. 广阔的景色
    • D. 迷人的月光
  2. “得酒偶忘前日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绝望
    • C. 轻松与洒脱
    • D. 愤怒
  3. 诗的最后一句“鸳鸯惊破湖烟暝”中,鸳鸯象征了什么?

    • A. 美好的爱情
    • B. 自然的变化
    • C. 生活的烦恼
    •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

  1. C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的作品,表现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美好。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另一首诗,描写自然与人情的融合。

诗词对比

  • 对比吴绮的《渔家傲》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皆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清照更着重于情感的细腻,而吴绮则强调自然景致的广阔与生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