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27:08

七宝池中堪下钓。

八功德水烟波渺。

池底金沙齐布了。

羡鱼鸟。

周回旋绕为阶道。

白鹤孔雀鹦鹉噪。

弥陀接引毫光照。

不是修行何得到。

一般好。

西方净土无烦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其三
净端 〔宋代〕
七宝池中堪下钓。
八功德水烟波渺。
池底金沙齐布了。
羡鱼鸟。
周回旋绕为阶道。
白鹤孔雀鹦鹉噪。
弥陀接引毫光照。
不是修行何得到。
一般好。
西方净土无烦恼。

白话文翻译:

在七宝池中可以垂钓,
八功德水烟波缥缈。
池底铺满了金沙,
让人羡慕那些鱼鸟。
四周环绕的水面如阶道,
白鹤、孔雀、鹦鹉在欢叫。
弥陀佛的接引光芒照耀,
若不修行怎么能得到这些?
其实都是一样的好,
西方净土没有烦恼。

注释:

  • 七宝池:传说中的宝池,象征着美好与富饶。
  • 八功德水:佛教中所称的德水,寓意八种功德。
  • 羡鱼鸟:羡慕自由的鱼和鸟,象征着无拘束的生活。
  • 弥陀:指阿弥陀佛,佛教中的重要佛陀。
  • 西方净土:指佛教所描述的极乐世界,是修行者向往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净端,宋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不详,主要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流畅,常融入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净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时,表达了他对宁静环境的渴望和对修行的思考。诗中融合了佛教元素,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诗歌鉴赏:

《渔家傲 其三》是一首描绘理想生活的诗,诗人在七宝池旁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展示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描绘了池水的美丽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使人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诗中提到的“羡鱼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生灵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之情,揭示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在后半部分,诗人引入了佛教的思想,提到“弥陀接引”和“西方净土”,让人联想到修行与心灵的升华。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美好生存状态的渴望,也在暗示修行的重要性,强调了精神世界的追求。整首诗在轻松的意境中,潜藏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宝池中堪下钓: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池塘,适合钓鱼,暗示自然的富饶。
  2. 八功德水烟波渺:提到的水是佛教所称的功德水,象征着灵性与清净。
  3. 池底金沙齐布了:池底的金沙象征着财富与美好的生活环境。
  4. 羡鱼鸟:表达对自然生灵的羡慕,寄托了人对自由的向往。
  5. 周回旋绕为阶道:形容水面如台阶般环绕,形成了优雅的景观。
  6. 白鹤孔雀鹦鹉噪:多种鸟类的叫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7. 弥陀接引毫光照:提到佛光照耀,暗示着修行带来的光明与希望。
  8. 不是修行何得到:强调修行的重要性,暗示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
  9. 一般好:抒发出一种平和的心态,认为修行的成果是普遍的。
  10. 西方净土无烦恼:最终引入佛教理想的净土,象征无忧无虑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池塘与理想生活进行比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心境。
  • 对仗:如“白鹤孔雀鹦鹉噪”,增强了诗句的对称美感。
  • 拟人:将鸟类的叫声生动地描绘出来,增添了自然的生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修行的重要性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反映出人们对心灵宁静和精神寄托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宝池:象征着美好与富饶,代表理想的生活状态。
  • 鱼鸟:象征自由与无拘束的生活,寄托了诗人的愿望。
  • 弥陀与净土:代表佛教信仰中的救赎与安宁,反映了心灵的理想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七宝池”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自然美
    c) 理想生活
    d) 以上皆是

  2. “羡鱼鸟”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羡慕
    c) 愤怒
    d) 疲惫

  3. “西方净土无烦恼”中提到的“净土”指的是?
    a) 美丽的湖泊
    b) 佛教的理想境地
    c) 诗人的故乡
    d) 生活的现实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b) 羡慕
  3. b) 佛教的理想境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作,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生哲思。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思乡之情与自然的融合。

诗词对比:

  • 《渔家傲 其三》《春江花月夜》:两者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理想生活与精神追求,后者则更注重情感与思乡之情。
  • 《静夜思》与《渔家傲 其三》:两者都表达了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前者通过思乡表现情感,后者则通过自然描绘理想生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