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龙会讲学蓝原约登武夷不果余复有南行道中寄此》

时间: 2025-02-04 16:16:01

龙会经年别,鱼书望日迟。

月虚徐稚榻,风煖马融帷。

紫气怜谁识,青山秖自宜。

幔亭金鼎在,空负玉筇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施龙会讲学蓝原约登武夷不果余复有南行道中寄此
——邱云霄 〔明代〕

龙会经年别,鱼书望日迟。
月虚徐稚榻,风煖马融帷。
紫气怜谁识,青山秖自宜。
幔亭金鼎在,空负玉筇期。

白话文翻译:

龙会已经别离多年,鱼书传递的消息也总是迟迟无期。
月光朦胧,照在幼小的榻上,和风拂面,温暖着马车的帷幕。
紫气东来,谁能知晓它的来意,青山依旧,最适宜我独自徘徊。
幔亭中的金鼎仍在,然而我却空自失去了与玉筇相约的时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龙会:指龙门会,古代文人聚会的地方。
  • 鱼书:比喻书信,鱼在水中游动,象征着信件的流动。
  • 月虚:形容月光朦胧而虚幻。
  • 幔亭:有帷幕的亭子,象征着雅致的环境。
  • 玉筇:指用玉制成的竹杖,象征高洁的品格或志向。

典故解析:

  • 龙会鱼书:古代文人交流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渴望。
  • 紫气东来:古代信仰中,紫气预示着吉祥或高贵,通常与有德之人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邱云霄,明代诗人,性情洒脱,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擅长山水诗,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邱云霄对友人施龙会的思念之际,表达了他在南行途中对友谊的追忆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邱云霄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龙会经年别”开篇,直入主题,勾勒出与友人分别已久的情景,令人感到淡淡的忧伤与思念。接下来用“鱼书望日迟”,形象地表达了书信传递的迟缓,暗示着彼此之间的隔阂与沟通的困难。

“月虚徐稚榻,风煖马融帷”,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渲染了一种宁静而又温暖的氛围。月光透过帷幕,似乎在诉说着思念的情愫,风的温暖让人倍感亲切,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友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紫气怜谁识,青山秖自宜”,在此,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惦念。紫气的来临让人感到神秘而美好,而青山则象征着永久与恒久,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最后的“幔亭金鼎在,空负玉筇期”则是一种对美好约定的追忆与惋惜,虽有美丽的环境与物件,却无法与友人共享,表现了对往昔时光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自然的崇敬,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龙会经年别:与友人相聚的时光已过去多年,感慨别离之久。
  2. 鱼书望日迟:书信的传递慢,表达与友人联系的艰难。
  3. 月虚徐稚榻:月光照耀,映衬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4. 风煖马融帷:温暖的风使得环境更加宜人,暗示思念的温度。
  5. 紫气怜谁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追问,象征着理想的追求。
  6. 青山秖自宜:青山的存在让诗人感到安慰,象征自然的永恒。
  7. 幔亭金鼎在:美好的环境依旧存在,象征着往日的美好时光。
  8. 空负玉筇期:遗憾未能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鱼书”形象地比喻书信的流动。
  • 拟人:自然景象被赋予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情绪。
  • 对仗:如“月虚徐稚榻,风煖马融帷”,形式对称,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思念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会:友人聚会的象征,代表情谊。
  • 鱼书:书信的象征,代表沟通。
  • 月虚:孤独的象征,代表思念。
  • 紫气:吉祥的象征,代表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鱼书”指的是什么?

    • A. 书信
    • B. 鱼的书籍
    • C. 鱼的信号
  2. “龙会”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友人
    • B. 高贵
    • C. 分离
  3. 诗中提到的“玉筇”是指什么?

    • A. 玉制的竹杖
    • B. 玉的筝
    • C. 玉的杯子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比较邱云霄的《施龙会讲学蓝原约登武夷不果余复有南行道中寄此》与王维的《送别》,前者更强调对友人的思念,后者则侧重于离别的感慨。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描写,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