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门绿树若相迎,一道红墙隔水明。
小试龙团禅榻畔,静听铃语答钟声。
白话文翻译
山门前绿树仿佛在迎接我,一道红墙映衬着清澈的水面。
我在禅榻旁小试龙团,静静地聆听那铃声的回应与钟声的交响。
注释
- 山门:寺庙的正门,通常是进入寺庙的第一道门。
- 绿树:指寺庙周围的绿树,象征着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 红墙:古建筑的常见元素,表示寺庙的庄严和神圣。
- 龙团:指一种坐垫,通常用在佛教的禅房中,也象征着安宁的坐姿。
- 铃语:寺庙中铃声的象征,常用于祈福和静心。
- 钟声:寺庙中敲钟的声音,通常用于报时或召集信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锡涛,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中期,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江南地区。他以诗词闻名,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佛教哲理,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
《报本寺》创作于汪锡涛游览寺庙时,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关注及人们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报本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宁静的寺庙氛围,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首句“山门绿树若相迎”,生动地勾勒出寺庙的环境,绿树成荫,仿佛在热情欢迎访客。接下来的“红墙隔水明”,则通过色彩对比,展示出寺庙的庄严与宁静,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心灵的归属。
后两句“小试龙团禅榻畔,静听铃语答钟声”,诗人描绘了在禅榻旁稍作休息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心灵的归宿感。铃声与钟声的交响,传递出深邃的禅意,仿佛在告诉人们放下尘世的烦恼,回归内心的平静。这种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清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感悟,让读者感受到寺庙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给人的心灵慰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门绿树若相迎”:描绘了寺庙入口处的绿树,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自然在欢迎诗人的到来。
- “一道红墙隔水明”:红墙映衬在清澈的水面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体现了寺庙的神圣,也表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 “小试龙团禅榻畔”:诗人坐在禅榻旁,略微试验着坐垫,表现出一种轻松与宁静的状态。
- “静听铃语答钟声”:诗人静静地聆听着铃声和钟声的交响,展现了内心的宁静和对佛教文化的沉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绿树比作迎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意象:绿树、红墙、铃声、钟声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向往,诗人通过描绘寺庙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氛围,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平和与超脱,鼓励人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树: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宁静,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 红墙:象征着寺庙的庄严和神圣,表现出文化的厚重。
- 铃声:象征着佛教的祈福与宁静,带来心灵的安慰。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觉醒,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的寺庙门口主要是什么颜色的墙壁?
- A. 绿色
- B. 红色
- C. 白色
-
诗人在哪个地方静听铃声和钟声?
- A. 水边
- B. 禅榻旁
- C. 山顶
-
诗歌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 C.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 B. 红色
- B. 禅榻旁
- B. 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
- 《庐山谣》李白: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诗作。
诗词对比
- 《报本寺》与《静夜思》:两者均表现出对宁静的追求,但《报本寺》更侧重于宗教文化与自然的交融,而《静夜思》则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佛教文化与中国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