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诗六章》

时间: 2025-04-28 01:21:16

死者徒已死,思之恨无涯。

生者非素心,还作死者嗟。

今古悲略同,斯道竟奈何。

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诗六章
王令 〔宋代〕

死者徒已死,思之恨无涯。
生者非素心,还作死者嗟。
今古悲略同,斯道竟奈何。
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歌。

白话文翻译:

死者只不过已经死去,我对他们的思念与恨意是无尽的。
生者并非本心如此,却也跟着对死者哀叹。
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悲伤的情感都是相似的,这样的道理究竟该如何面对呢?
哀伤的弦乐轻易地就断绝了,哭泣的词句却难以吟唱。

注释:

字词注释:

  • :只是,徒然。
  • 恨无涯:恨意没有尽头。
  • 素心:本心,真心。
  • :叹息,叹惋。
  • 今古:古今,指古代和现代。
  • 悲略同:悲伤的情感大致相同。
  • 斯道:这种道理。
  • 哀弦:悲伤的乐器弦。
  • 曲难歌:歌曲难以唱出。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明确的典故,但诗中反映的生死观念、对亡者的哀悼在古代文学中有广泛的体现,尤其是在唐宋诗词中,常见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子初,号青山,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后世称其为“王青山”。他在诗歌上有较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于抒情,作品多表现个人感情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哭诗六章》是在一个充满离别与哀悼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亡者的深切怀念。此诗或许是对亲人或友人的追悼,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无尽思念和对生者的惋惜。

诗歌鉴赏:

《哭诗六章》是王令对生死主题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悲伤气氛。开篇便指出死者的死去是无可改变的事实,而生者的哀伤却是无尽的,这种情感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王令通过“思之恨无涯”传达了一种永恒的痛苦,这种痛苦并非简单的情感,而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知。接着,诗人指出生者并非本心如此,还会为死者感到惋惜,说明人类对死亡的普遍态度和情感。

在对比古今悲伤的情感时,诗人感到这种共鸣让人无从应对,这种“斯道竟奈何”的无奈感让人感到深切的无力。最后,诗中提到“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歌”,无论是乐器的断弦,还是哭泣的词句,都难以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悲痛。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将情感推向高潮,使得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王令对生死的哲学思考与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死者徒已死,思之恨无涯。
    死去的人已经离世,然而对他们的思念和恨意却是无尽的。

  2. 生者非素心,还作死者嗟。
    活着的人并不是本心如此,却也跟随着对死者的叹息。

  3. 今古悲略同,斯道竟奈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悲伤情感都大致相同,这样的道理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4. 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歌。
    悲伤的乐器弦轻易就断了,而哭泣的词句却难以吟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死比作弦乐的断绝,表达了情感的脆弱与无奈。
  • 对仗:如“死者”与“生者”,“今古”与“斯道”,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复:强调生者对死者的情感,增强了悲伤的情绪。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切思考,探讨了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通过对比古今的情感,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普遍无力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死者:象征着逝去的生命,带来无尽的思念。
  • 生者:代表活着的人,承载着对死者的情感。
  • 哀弦:象征悲伤的音符,传达着哀痛的情感。
  • 哭词:代表表达悲伤的语言,体现出情感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死者徒已死”中的“徒”字是什么意思?
    A. 仅仅
    B. 真的
    C. 过于

  2. 诗中提到“今古悲略同”,指的是什么?
    A. 古今的生活
    B. 人们的悲伤情感
    C. 死亡的意义

  3. “哀弦直易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者的鼓励
    B. 对亡者的思念
    C. 对生命的无奈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王令的《哭诗六章》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逝去生命的深切怀念。但王令更强调生者对死者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对亲情的思念与孤独感。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生死之间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令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