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时间: 2025-01-27 03:37: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山
长江从天来,意欲以地分。
西山避之逃,东山开为门。
木石所不捍,土沙固随奔。
东西两随海,势已无完坤。
如何中流居,独遏万里浑。
坤维赖系得,地灵烦窥扪。
不然已飘泊,两分不相存。
禹力所不除,天意固可论。
余欲沉九渊,下视万古根。
畏强激常情,中立爱此墩。
诗成欲谁和,感慨心徒烦。
白话文翻译
长江从天而来,想要将大地分开。
西山躲避而逃,东山则开出一扇门。
无论是木石都无法阻挡,土沙自然随水奔流。
东西两岸都奔向海洋,势头已经无法逆转。
在这中流之中,如何安身立命,独自抵挡万里浑浊的水流。
大地的维系是如此脆弱,神灵却又烦于探寻。
若不是如此漂泊分散,如何能相存。
大禹的治水之力也无法根治,天意的安排固然值得探讨。
我渴望沉入九渊之中,俯视万古的根源。
但因惧怕强烈的水流,我选择中立爱护这块土墩。
诗写成后,想要谁来和我共鸣,心中感慨却无处诉说。
注释
- 金山:指的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地理位置,象征着壮美与险恶。
- 长江:中国第一长河,象征着浩荡的力量与变化。
- 坤维:指大地的维系,古代哲学中常用以指代地的力量。
- 大禹:古代治水的英雄,象征着治理与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子贞,号竺山,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王令的诗多描绘山水景物,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金山》作于王令对长江流域的观察与感慨,在社会动荡和自然力量的背景下,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使这首诗充满哲理。
诗歌鉴赏
《金山》是一首表现自然力量与人类渺小的诗。诗中,王令通过描绘长江的奔流与大地的脆弱,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长江自天而来,意欲分割大地,这样的想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的力量与不可抗拒的趋势。诗中提到的“西山避之逃,东山开为门”,无不显示出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无奈。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木石”、“土沙”、“九渊”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入观察与哲学思考。尤其是在“如何中流居,独遏万里浑”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在浩荡的长江面前,个体的渺小与无助,令人深思。
最后,诗人以“感慨心徒烦”结束,表现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通过王令的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壮观,更能体会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无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江从天来,意欲以地分”:长江从高天而来,似乎要将大地一分为二,显示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 “西山避之逃,东山开为门”:西面的山逃避,东方的山则像是为长江开了一个入口,描绘出一种动态的自然景象。
- “木石所不捍,土沙固随奔”:无论是木头、石头都无法抵挡,土沙则随水流奔去,强调自然力量的不可抵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江比作一种力量,象征着变化与不息。
- 对仗:如“东西”、“木石”、“土沙”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音乐感。
- 拟人:诗中提到的“地灵”,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奈与思考。王令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江:象征着伟大的自然力量,流动与变化。
- 西山与东山:象征着自然的阻挡与通道,分别代表逃避和迎接。
- 九渊:代表深邃与未知,象征对生命起源的追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山》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令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长江”象征什么?
A. 富饶
B. 力量与变化
C. 宁静
D. 迷失 -
“如何中流居,独遏万里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自信
B. 无奈与渺小
C. 欢愉
D. 怨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同样以江河为主题,探讨自然与人性的关系。
- 《黄鹤楼》 by 崔颢:描绘长江及其壮丽景色,反映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王令的《金山》与李白的《将进酒》:二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但王令更侧重于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而李白则强调豪情壮志与饮酒作乐的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百家解读》
- 《王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