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程袁州》
时间: 2025-01-22 00:14: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哀程袁州
毛滂 〔宋代〕
坐令荆国得髦英,
清献先生语不轻。
汉使曾观楚风俗,
蜀翁未识鲁书生。
杨林坠露随沉魄,
丛玉留诗负夙情。
欲问典刑波浪阔,
遥知兰砌五经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程袁州的哀悼之情。诗中说,荆国的英才不再,清献先生的教诲却不轻言放弃。汉朝的大使曾经观察楚地的风俗,而蜀地的老人却不曾认识鲁地的书生。杨树的林间露珠随沉重的灵魂而落下,丛生的玉树留存着诗篇,承载着往日的情感。想询问典章法律,波浪的浩荡无边,遥远的兰砌上,五经的书卷铺陈开来。
注释:
- 荆国:古代的荆州地区,象征着人才的聚集地。
- 髦英:指年轻有为的人才。
- 清献先生:指有才德的人,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
- 汉使:汉代的使者,代表汉朝出访他国。
- 楚风俗:指楚国的风土人情。
- 鲁书生:鲁国的书生,象征文化的传承。
- 杨林:指杨树成林,象征生机。
- 丛玉:指生长在一起的玉石,象征珍贵的诗篇。
- 典刑:指法律、典章。
- 兰砌:指用兰草铺成的台阶,象征高雅的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词和诗,作品风格清新,常表现对时事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动和文化交融的时期。程袁州作为特定历史人物,可能涉及与政治、文化相关的背景,诗人以此为题,表达对人才流失和文化传承的忧虑。
诗歌鉴赏:
《哀程袁州》是一首充满哀伤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人才流失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诗中“清献先生语不轻”一句,暗示着老师的教诲依然存在,但人才的缺失让人感到无奈。诗人通过“汉使曾观楚风俗,蜀翁未识鲁书生”两句,展现出不同地域文化的隔阂,揭示了人才和文化的流失。在“杨林坠露随沉魄,丛玉留诗负夙情”中,诗人用自然景象来映射内心的沉重与失落,表现出对往日情感的怀念。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历史紧密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是对程袁州的哀悼,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坐令荆国得髦英:荆国本应有杰出人才,却因某种原因失去了。
- 清献先生语不轻:有德行的老师教诲依然值得珍视。
- 汉使曾观楚风俗:暗指历史上汉朝使者对楚地文化的理解。
- 蜀翁未识鲁书生:蜀地的老人对鲁国的书生一无所知,反映出文化的隔阂。
- 杨林坠露随沉魄:自然景象暗示诗人心中沉重的情感。
- 丛玉留诗负夙情:珍贵的诗篇承载着往日的情感与回忆。
- 欲问典刑波浪阔:对法律与社会的思考,波澜壮阔的现状令人困惑。
- 遥知兰砌五经横:高雅的文化依然存在,诗人对文化的坚持与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情感,如“杨林坠露”。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如“丛玉”象征珍贵的文化遗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才流失的哀悼,反映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展示了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国:象征人才的聚集。
- 杨林:象征自然与生命的延续。
- 丛玉:象征文化的珍贵与传承。
- 兰砌:象征高雅文化的底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清献先生”指的是?
- A. 有德行的老师
- B. 古代的书生
- C. 汉朝的使者
-
“蜀翁未识鲁书生”体现了什么思想?
- A. 文化的隔阂
- B. 人才的流失
- C. 自然的美丽
-
“杨林坠露随沉魄”中的“沉魄”指代什么?
- A. 失落的心情
- B. 自然现象
- C. 人才的缺失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和人才的忧虑,但更直接地反映了战乱对个人的影响。
- 李白《将进酒》:则更多关注于个人的豪情与对生命的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