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门欲去尚迟迟,况复凄风落照时。
犹有京尘坌舟尾,恼人无几庾元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国门即将离去时的迟疑与不舍,尤其是在凄凉的风中和落日的映照下更显得沉重。舟尾仍然沾染着京城的尘土,令人烦恼的是,庾元规(即庾信)所作的诗歌已无人欣赏。
注释:
- 国门:指国家的边界,象征离别。
- 欲去:想要离去。
- 尚迟迟:仍然犹豫不决,迟迟不愿离开。
- 凄风落照:形容傍晚时分的凄凉风景。
- 京尘:指京城的尘土,象征着故土。
- 坌:堆积、沾染。
- 庾元规:庾信,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才华闻名,诗句常被引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字方回,号秋湖,南宋著名词人,生于1070年,卒于1155年。贺铸以其婉约细腻的词风而著称,曾任官职,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其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故土的眷恋。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贺铸离开京城之际,带有对故乡的眷恋与不舍之情。时代背景下,南宋与北方金朝的对立让诗人感受到国家分裂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放舟通津门外作》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即将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离别的无奈。开篇以“国门欲去尚迟迟”引入,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迟疑。接着“况复凄风落照时”,不仅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还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离别的无情。
诗中的“犹有京尘坌舟尾”,用京城的尘土象征着对故土的牵挂,暗示离开后仍会思念的情感。最后一句“恼人无几庾元规”则在情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往昔文人风雅的追忆,表达了对庾信的感慨与怀念,仿佛在说,纵使身在异地,内心仍难以忘记那份文化的情怀。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颇具巧思,凄风、落照、京尘等元素交织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整体看,这首诗不仅是一种离别情怀的抒发,更是对故国的深情回望,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故乡及文化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国门欲去尚迟迟:诗人面临离开国门的选择,但内心却迟疑不决,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
- 况复凄风落照时:在凄凉的风与夕阳的映照下,离别的情感愈加浓烈,环境与心境相互影响。
- 犹有京尘坌舟尾:舟尾还沾染着京城的尘土,象征对故乡的怀念,说明离别的感觉并未消散。
- 恼人无几庾元规:对庾信的诗作感到惋惜,表达了对文人雅士的追思与对文化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京尘”指代故乡的牵挂。
- 拟人:风与夕阳似乎在诉说离别的悲伤。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的构成,形成了一种音律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离别与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和对文化的追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国门:象征离别与归属。
- 凄风落照: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
- 京尘:象征着故乡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国门”象征什么?
- A. 内心的挣扎
- B. 离别与归属
- C. 文化的传承
-
“犹有京尘”中的“京尘”指代:
- A. 京城的繁华
- B. 对故乡的怀念
- C. 诗人的成就
-
诗人对庾信的感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昔日繁华的怀念
- B. 对平淡生活的满足
- C. 对未来的期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可以将贺铸的《放舟通津门外作》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前者更多的是对离别的沉重感受,而后者则是对离别后新旅程的期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