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束伯仁》

时间: 2025-02-04 17:14:33

身逐南舟去不回,匡庐留滞得徘徊。

峰头夜宿平看斗,岩下朝阴府听雷。

西顾波涛浮日月,东归天地入尘埃。

何时得遂幽栖志,常把韦编静处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束伯仁
作者: 王令 〔宋代〕

身逐南舟去不回,
匡庐留滞得徘徊。
峰头夜宿平看斗,
岩下朝阴府听雷。
西顾波涛浮日月,
东归天地入尘埃。
何时得遂幽栖志,
常把韦编静处开。

白话文翻译:

我乘着南方的小船离去,再也不回来,
在匡庐山上滞留,心中感到徘徊不定。
在山峰之顶夜宿,平视星斗,
在岩石之下的清晨,静听雷声。
向西望去,波涛汹涌,日月浮动,
向东归去,天地间一片尘埃。
何时才能实现我那隐居的志向,
常常在静谧的地方翻阅韦编的书籍。

注释:

  • 南舟:南方的小船,指代远行的交通工具。
  • 匡庐:指匡庐山,古代名山,象征高洁的隐逸生活。
  • 峰头:山顶,表示高远的境界。
  • :指星斗,夜空中的星星。
  • :象征自然的声音,引出对大自然的感慨。
  • 波涛:水波的起伏,象征世事的变幻。
  • 韦编:古代用韦皮编成的书,表示读书的用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令,字子纯,号白石,宋代诗人。在诗歌上,他崇尚自然、隐逸的生活,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对于清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王令此诗写于他游历匡庐山时,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事纷扰的厌倦。诗中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歌鉴赏:

《寄束伯仁》是一首具有浓郁自然情调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以“身逐南舟去不回”引入,诗人以南船为象征,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去生活的怀念。接着,他在匡庐山上徘徊,心中充满了对自由与宁静的渴望。

诗中通过“峰头夜宿平看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高远孤寂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星空的遐想。而“岩下朝阴府听雷”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西顾波涛浮日月,东归天地入尘埃”传递出对时光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体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最后以“何时得遂幽栖志”收尾,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期盼交织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身逐南舟去不回”:我乘着南方的小船离去,再也不回来,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2. “匡庐留滞得徘徊”:在匡庐山上滞留,心中感到徘徊,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峰头夜宿平看斗”:在山峰之顶夜宿,平视星斗,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辽阔。
  4. “岩下朝阴府听雷”:在岩石之下的清晨,静听雷声,展现了对自然的敏感和敬畏。
  5. “西顾波涛浮日月”:向西望去,波涛汹涌,日月浮动,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6. “东归天地入尘埃”:向东归去,天地间一片尘埃,象征着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渺小。
  7. “何时得遂幽栖志”:何时才能实现我那隐居的志向,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8. “常把韦编静处开”:常常在静谧的地方翻阅韦编的书籍,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身逐南舟”比喻诗人的漂泊与无根。
  • 对仗:如“西顾波涛浮日月,东归天地入尘埃”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听雷”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展现出一种宁静、孤独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南舟:象征离别与孤独。
  2. 匡庐:象征理想的隐居生活。
  3. 峰头:象征高远的境界。
  4. :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活力。
  5. 波涛:象征世事的变幻与无常。
  6. 韦编:象征知识与文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身逐南舟去不回”意思是: A. 诗人去南方不再回头
    B. 诗人回忆南方
    C. 诗人等待南船

  2. “峰头夜宿平看斗”中的“斗”指的是: A. 星斗
    B. 战斗
    C. 斗争

  3. 诗人向往的生活是: A. 纷扰的城市生活
    B. 隐居的宁静生活
    C. 追名逐利的生活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令的《寄束伯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令更加强调了内心的挣扎与孤独,而王维则展现了更为宁静的山水之美。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王令研究》
  4. 《隐逸与山水:王令的诗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