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满子权二首》
时间: 2025-01-27 03:50: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窗前午枕梦忘还,
门外清风昼掩关。
天下谁当千古后,
床头自笑六经闲。
能将道系穷通里,
安用身居进退间。
自愧公心犹有蔽,
清时无日不思山。
白话文翻译
在窗前的午后,我在梦中忘却了归来,
门外的清风轻拂,白昼中我闲适地关上了门。
天下谁能在千古之后留下名声?
我在床头自得其乐,六经的经典也显得闲适无用。
能将道义与穷通相连,
又何必在身处的进退之间纠结。
我感到羞愧,因为公心依然有遮蔽,
在这清明的时光里,日日思念那山中的宁静。
注释
- 午枕:午后的枕头,指在午后小憩。
- 掩关:关上门,表明安静的环境。
- 千古后:指未来,千古之后。
- 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乐》。
- 穷通:指事情的成功或失败。
- 公心:指公正的心态。
- 思山:思念山中的生活,象征宁静与隐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令,字子权,宋代诗人,活跃于南宋时期。他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诗风著称,常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令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之际,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淡泊态度以及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王令的《寄满子权二首》通过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描绘的午后宁静,既是物理空间的安逸,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的体现。窗前的午枕和门外的清风,仿佛是诗人对世俗的一种疏离与逃避。在这种宁静中,诗人思考历史与人生,质疑“天下谁当千古后”的名利观,表现出对经典的反思与对道义的追求。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个人进退并不看重,而是强调道义的内在联系,这种思考让他感到羞愧,意识到自己在公心上的不足。最后一句“清时无日不思山”,不仅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象征着他对纯净理想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窗前午枕梦忘还:描绘午后安静的环境,诗人入梦,忘却现实的烦恼。
- 门外清风昼掩关:外面的清风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恬淡,关上门则表明对世俗的拒绝。
- 天下谁当千古后:哲学性的思考,谁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声。
- 床头自笑六经闲:对经典的反思,认为六经在此刻显得无用,反映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 能将道系穷通里:指能把道理与事情的成功失败联系起来。
- 安用身居进退间:提到身处的境地并不重要,强调内心的道义。
- 自愧公心犹有蔽:意识到自己在公心上的不足,感到羞愧。
- 清时无日不思山:表达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思念宁静的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与“穷通”联系,深化了哲理内涵。
- 对仗:如“进退间”与“穷通里”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窗前、午枕:象征静谧的生活状态。
- 清风:自然的象征,代表诗人向往的自由与恬淡。
- 六经:文化与经典的象征,反映传统与现实的冲突。
- 山:隐逸生活的象征,代表宁静与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寄满子权二首》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王令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天下谁当千古后”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历史的反思
- C. 对诗的赞美
- D. 对个人的怀疑
-
“自愧公心犹有蔽”中的“公心”指的是什么?
- A. 私心
- B. 公正的心态
- C. 感情
- D. 利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的宁静,体现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比较王令与陶渊明,两位诗人在对隐逸的追求上有相似之处,王令更为哲理化,而陶渊明则更为直白与自然。王令的诗中有更多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陶渊明则更倾向于自然的描绘与自我陶醉。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王令等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帮助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