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园杂咏》

时间: 2025-01-26 03:54:11

小池通野水,虚牖纳烟霞。

雨渍桐留叶,霜晴桂再花。

幽栖能远俗,久客渐如家。

闻说重阳近,东篱兴更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池通野水,虚牖纳烟霞。
雨渍桐留叶,霜晴桂再花。
幽栖能远俗,久客渐如家。
闻说重阳近,东篱兴更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象。小池水流向野外,窗子开着可以接纳烟雾与霞光。雨水浸润了梧桐树,留下了叶子,而霜天晴朗时,桂花又再度绽放。隐居在此地,能远离世俗的纷扰,长时间居住在这里,渐渐就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听说重阳节快到了,东篱的兴致又更加浓厚。

注释:

  • 小池:指小水池,象征着安静和自然。
  • 虚牖:虚掩的窗户,表示开放的状态,可以接纳外界的风光。
  • 烟霞:指山间的雾气和朝霞,形容自然景色的变化。
  • 雨渍:雨水浸润。
  • :梧桐树,古人常用来象征高洁和优雅。
  • 霜晴:霜降后天气晴朗,桂花在此时盛开。
  • 幽栖:隐居在幽静的地方。
  • 重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常指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玉麟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隐逸生活为主题,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逃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感悟与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蒋园杂咏》创作于金玉麟隐居生活中,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安宁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为基础,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句“小池通野水”将自然的宁静和流动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展现出小池与外界的连接,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融入。接下来的“虚牖纳烟霞”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开放的态度,诗人在这里不仅是观赏者,更是自然的一部分。

“雨渍桐留叶,霜晴桂再花”两句描绘了四季轮回中的生机与美丽,表现出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这种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股温暖的生命力,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美好。

最后四句则引入了人文情怀,诗人感慨隐居生活的乐趣,觉得这里渐渐成为了自己的家。他提到重阳节的临近,暗示着传统节日的归属感和对生活的期盼,展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未来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生活感悟的结合,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隐居生活图景,令人向往,抒发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池通野水:小池的水流向野外,象征着自由与流动。
  2. 虚牖纳烟霞:窗子打开,接纳自然的美景,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
  3. 雨渍桐留叶:雨水浸润了梧桐树,留下了湿润的叶子,表现了自然的滋养。
  4. 霜晴桂再花:霜降后天气晴朗,桂花再次开放,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5. 幽栖能远俗:隐居生活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体现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6. 久客渐如家:长时间居住在这里,逐渐形成了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
  7. 闻说重阳近:听说重阳节快来了,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关注。
  8. 东篱兴更赊:东边的篱笆,兴致愈加浓厚,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池、烟霞等自然景物比作心灵的寄托,诠释隐居生活的理想。
  • 拟人:雨水、霜晴等自然现象被赋予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雨渍桐留叶,霜晴桂再花”,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逃避。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人生的另一种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小池:象征静谧的生活。
  2. 烟霞: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变化。
  3. :象征高洁与优雅。
  4. 桂花:象征丰收与美好。
  5. 重阳:传统节日,象征团圆与长寿。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寄托着诗人的情感与理想,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小池”象征着什么? A. 大海
    B. 生命的流动
    C. 农田

  2. “幽栖能远俗”这句诗的意思是?
    A. 远离世俗的生活
    B. 享受城市的繁华
    C. 追求财富

  3. 重阳节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丰收
    B. 传统与归属
    C. 春天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绘隐逸生活的诗篇,展现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表现隐居山林的宁静气氛。

诗词对比:

  • 金玉麟与陶渊明的诗作均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金玉麟的诗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绘,而陶渊明则更强调精神的超脱。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与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