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俱出烽烟外,深山随所之。
溪声初洗耳,雪色动扬眉。
草没安禅稳,人稀乞食迟。
茅茨宽结构,待我隔秋期。
白话文翻译:
大家都走出了战火纷飞的地方,来到这深山之中。
溪水声初听如洗净耳朵,雪色的景象让人眉头一扬。
草木茂盛,让人心中安宁,来此求食的人也渐渐稀少。
茅草屋的结构宽敞,期待着我在秋天再来这里。
注释:
- 烽烟:指战火、战乱的景象。
- 深山:指幽静、偏远的山林。
- 溪声:指小溪流淌的声音。
- 洗耳:形容溪水声清脆悦耳,洗净耳中的杂音。
- 雪色:指白雪覆盖的景象。
- 安禅:安静地修身养性。
- 茅茨:茅草搭成的屋顶或房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今镜,明代著名僧人,诗人。其作品以清新典雅、情感真挚而著称。诗中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世纷扰的淡泊态度。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战乱后,诗人感受到的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清净、自然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逃离战火、寻求内心宁静的心路历程。开篇通过“俱出烽烟外”,展现了一种从混乱走向平静的转变,表现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接着描述了“深山随所之”,暗示诗人寻找一个远离尘嚣的栖息地。
“溪声初洗耳,雪色动扬眉”两句中,溪水的声音清新悦耳,雪白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诗人通过自然的声音和色彩,传达了一种宁静与愉悦的心情。随后,“草没安禅稳,人稀乞食迟”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安宁和人类活动的稀少,反映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
最后一句“茅茨宽结构,待我隔秋期”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显示出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俱出烽烟外:大家都离开了战火纷飞的地方,强调逃离混乱的决心。
- 深山随所之:在深山之中,寻找一个安静的栖息之所。
- 溪声初洗耳:小溪的声音如同洗涤耳朵一般,形容其清脆悦耳。
- 雪色动扬眉:雪白的景色让人心情愉悦,眉头不自觉上扬。
- 草没安禅稳:草木茂盛,表明环境宁静,适合修身养性。
- 人稀乞食迟:来乞求食物的人稀少,显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 茅茨宽结构:茅草屋的结构宽敞,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 待我隔秋期:期待在秋天再次回到这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声”比作洗耳,形象生动。
- 拟人:雪色“动扬眉”,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淡泊态度,蕴含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烟:象征战争与动乱。
- 深山:象征宁静与隐逸。
- 溪水:象征清新与生命。
- 雪色:象征纯洁与美好。
- 草木: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安宁。
- 茅屋:象征安定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烽烟”指的是什么?
A. 战争
B. 自然
C. 城市 -
诗人希望在何时回到茅茨?
A. 春天
B. 秋天
C. 冬天 -
“溪声初洗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恐惧
B. 安宁
C. 悲伤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释今镜的《送止言澹归》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二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象,而释今镜则更强调心境的变化。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