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吴波深处波声急》

时间: 2025-01-26 01:56:13

吴波深处波声急。

栏干下瞰鱼龙宅。

江北与江南。

斜阳山外山。

十洲三岛地。

梦里身曾至。

今日醉危亭。

神仙邀我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波深处波声急。栏干下瞰鱼龙宅。
江北与江南。斜阳山外山。
十洲三岛地。梦里身曾至。
今日醉危亭。神仙邀我盟。

白话文翻译:

在吴地的江水深处,波涛声急促。
从栏杆上俯瞰,见到鱼龙的居所。
江北与江南相对,斜阳映照着山外的山。
十个洲和三座岛屿的地方,
我在梦中曾经到过。
今天我醉在这高高的亭子里,
神仙邀请我结盟。

注释:

  • 吴波:指的是吴地的江水,吴地即今江苏一带。
  • 波声急:波涛声响急促,形容水流湍急的状态。
  • 栏干:指的是栏杆,通常是指高处的护栏。
  • 鱼龙宅:指的是鱼和龙的栖息地,象征着水中的生物。
  • 斜阳:夕阳西下的光辉,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 十洲三岛:古人常用来形容海中众多的岛屿,十洲三岛是传说中的神仙居所。
  • 神仙:指的是道教中的神仙,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去疾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其清新俊逸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质,也有细腻的情感,常常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王去疾游历吴地之时,可能是为了表达他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所感受到的愉悦与陶醉。词中融入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与神仙文化,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菩萨蛮·吴波深处波声急》展现了王去疾对江南美景的细腻描绘与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开篇便以“吴波深处波声急”引入,波涛声的急促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动感。接着,通过“栏干下瞰鱼龙宅”将读者带入一种俯瞰的视角,观察到水中生物的栖息之地,隐喻着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江北与江南,斜阳山外山”则用对比手法,描绘出江南的秀丽山水,以及夕阳下的宁静之美,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接下来的“十洲三岛地,梦里身曾至”则引入了神话色彩,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仿佛梦中的仙境就在眼前。

最后,“今日醉危亭,神仙邀我盟”将全诗推向高潮,结合个人的醉态与神仙的邀约,突显了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词通过优美的意象与流畅的节奏,展现了作者在自然美与理想生活之间的游走,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波深处波声急:描绘了吴地的江水深处,波涛声急促,传达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景象。
  2. 栏干下瞰鱼龙宅:从栏杆上俯瞰水面,看到如鱼如龙的生物栖息之所,象征着活泼和生机。
  3. 江北与江南:在江的两岸,展示了自然的广阔与对比。
  4. 斜阳山外山:夕阳照耀下的山峦,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5. 十洲三岛地:描绘了梦幻般的仙境,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6. 梦里身曾至: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和曾经的神秘体验。
  7. 今日醉危亭:描述了作者在高亭中陶醉的状态。
  8. 神仙邀我盟:通过神仙的邀请,突显了作者向往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通过“鱼龙宅”等比喻,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江北与江南”,形成了对称的美感和节奏感。
  • 意象:运用“斜阳”、“十洲三岛”创造了丰富的意象,体现了诗的宽广和深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波:象征着江南的水乡风光。
  • 鱼龙:代表水中的生灵,生动活泼,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 斜阳:带来温暖和宁静,体现了时光的流逝。
  • 十洲三岛:象征着理想的美好世界,代表着对超凡生活的渴望。
  • 神仙:象征着超脱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波”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水?

    • A. 北方
    • B. 西南
    • C. 江南
    • D. 东北
  2. “江北与江南”在诗中表现了什么?

    • A. 水土不服
    • B. 对比的美
    • C. 交通便利
    • D. 经济繁荣
  3. 诗中“神仙邀我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对现实的逃避
    •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C. 对朋友的思念
    • D. 对亲人的祝福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如梦令》与《菩萨蛮》都在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李清照的词中有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王去疾则更着重于理想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王去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