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方山人隐居》

时间: 2025-01-26 23:34:41

金华山下空结庵,金华山人爱终南。

未闻造父得朝十,却道狙公能莫三。

予苦挥尘上素服,尔何秣马向黄龛。

曲辕散木愿自保,漫为牺樽悲杞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方山人隐居
作者: 郑善夫 〔明代〕

金华山下空结庵,
金华山人爱终南。
未闻造父得朝十,
却道狙公能莫三。
予苦挥尘上素服,
尔何秣马向黄龛。
曲辕散木愿自保,
漫为牺樽悲杞楠。

白话文翻译

在金华山下空无一人的小庵里,金华山人却钟情于隐居的终南山。未曾听闻造父在朝中受封十次,倒是知道狙公可以得到三次的荣宠。我苦于挥洒尘埃,穿着素衣,却不明白你为何要为黄龛的祭马而准备。曲辕的散木希望能够自我保护,何必为了牺牲的樽而哀伤杞楠呢?

注释

  • 金华山:山名,位于今浙江省,风景秀丽,适合隐居。
  • :指僧人或隐者居住的地方。
  • 造父:古代著名的车工,善于造车,因而受封。
  • 狙公:指古代的狙猾之人,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人物。
  • 素服:指简单的白色衣服,通常用于哀悼或隐居。
  • 黄龛:祭祀的地方,象征着对神灵的供奉。
  • 曲辕散木:形容一种简陋的车木,寓意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杞楠:杞树与楠木,象征珍贵之物,暗示对于生命和牺牲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善夫,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常反映山水田园生活的淡泊与宁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隐居生活的思考之中,反映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隐居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尤其在明代文人中尤为流行。

诗歌鉴赏

《过方山人隐居》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透过金华山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金华山下的小庵象征着远离尘嚣的理想之地,诗人不仅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环境,更从中映射出一种哲学思考。通过“未闻造父得朝十,却道狙公能莫三”的对比,诗人抒发了对名利的不屑,认为真正的荣宠并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足。

在情感上,诗人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俗纷争的无奈,使用了“予苦挥尘上素服”来表达自己对尘世的挣扎与对平淡生活的追求。后面的“曲辕散木愿自保”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强调了自我保护和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恬静的隐居世界,既有自然的美丽,也有哲理的深邃,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华山下空结庵:金华山下空旷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小庵,描绘出隐居的环境。
  2. 金华山人爱终南:隐士喜欢终南山,表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未闻造父得朝十:没有听说过造父被朝廷封十次,暗示对官场的冷漠。
  4. 却道狙公能莫三:却知道狙公能得到三次荣宠,反映对世俗名利的调侃。
  5. 予苦挥尘上素服:我在尘世中苦苦挣扎,穿着简单的素衣,表达对世俗的反叛。
  6. 尔何秣马向黄龛:你为何要为祭神的马匹而准备,质疑他人对名利的追逐。
  7. 曲辕散木愿自保:简陋的车木希望能够保护自己,象征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8. 漫为牺樽悲杞楠:不必为牺牲的樽而哀伤杞楠,反映对生命和牺牲的哲学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对造父与狙公的对比,展示了不同的荣宠观。
  • 比喻:隐喻隐居生活的简单与宁静。
  • 反问:通过反问表达对世俗追逐的质疑。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华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隐逸的理想。
  • :隐士的栖息地,代表着远离尘世的选择。
  • 素服:简单的衣着,象征清淡生活。
  • 黄龛:祭祀的地方,代表着对神灵的尊重与对名利的怀疑。
  • 曲辕散木:象征自然的简朴与自我保护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华山”位于哪个省?

    • A) 浙江
    • B) 安徽
    • C) 福建
    • D) 湖南
  2. 诗人对“造父”的态度是:

    • A) 崇拜
    • B) 嘲讽
    • C) 无所谓
    • D) 赞美
  3. “素服”象征着什么?

    • A) 富贵
    • B) 简朴
    • C) 喜庆
    • D) 伤感

答案

  1. A) 浙江
  2. B) 嘲讽
  3. B) 简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终南山》:同样描绘隐逸生活,强调自然的美好。
  • 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现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强调与世隔绝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
  • 《隐逸文化与明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