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其三
眼底凭谁检点,案头费甚工夫。
天然风月见真吾。漫道孔颜乐处。
拄笏看山也得,乘桴浮海能无。
人生何处不相娱。随分行行且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诗中提到,谁能在眼底细细品味事物,案头的繁琐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自然的风月才是真正的自己。人们常说孔子和颜回那样的乐趣,实际上,倚着手杖欣赏山景,乘着小舟漂浮在大海上,难道不是同样的乐趣吗?在人生的每一个地方,哪里没有欢乐呢?我们只需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即可。
注释:
- 检点:审视、检查。
- 案头:书案上,指工作或思考的地方。
- 天然:自然的、不造作的。
- 孔颜:指孔子和颜回,古代著名的哲人,象征着智慧和乐趣。
- 拄笏:拄着朝廷的权杖,象征地位。
- 乘桴:乘舟,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 相娱:享受生活的乐趣。
- 随分:随意,适合自己的节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尹默(1883-1971),名士芝,字逸夫,号尹默,清末民初诗人,著名的书法家。生于江苏,后在南京、北京等地活动。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末民初,正值社会动荡、变革之际,诗人对生活的思考逐渐趋向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对个人价值与自然的重新认识。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三》体现了沈尹默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反思。诗的开头以质疑的口吻,表达了对世俗生活中繁琐工作的厌倦与无奈,进一步引入自然景色的赞美:在眼前的世界中,谁又能真正理解和品味到生活的真谛呢?
诗人在诗中提及孔子与颜回,传达出对古代智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的误解与追求。相较于学问和地位,诗人更看重的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无论是倚杖观山,还是乘舟游海,都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最后,诗人提出“人生何处不相娱”,表达了对生活乐趣的认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态开放,都能找到快乐的瞬间。全诗透出一种洒脱与超然的气度,强调了个体在自然与生活中找到自我,享受当下的理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眼底凭谁检点”:质疑他人是否能真正理解眼前的事物。
- “案头费甚工夫”:指在书桌前耗费心力,似乎是徒劳的。
- “天然风月见真吾”:自然的风光才是真正的自我体现。
- “漫道孔颜乐处”:提及孔子与颜回的乐趣,暗示对古代智慧的向往。
- “拄笏看山也得”:即使身处官位,也能享受自然的美。
- “乘桴浮海能无”:乘船在海上,象征自由与洒脱。
- “人生何处不相娱”:人生的每个地方都有快乐的源泉。
- “随分行行且住”:随心所欲地走动,也可以停下来享受生活。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对比世俗与自然)、排比(描述不同的生活状态)、比喻(如“拄笏看山”的形象比喻)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为主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一种随性而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自然:象征自由与真实的自我,反映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 孔颜:代表古代智慧与理想人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 拄笏与乘桴:分别象征权力与自由,体现诗人对生活态度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孔颜”指的是哪两位古代人物? A. 孔子与孟子
B. 孔子与颜回
C. 颜回与荀子
D. 孟子与荀子 -
诗中“随分行行且住”的意思是: A. 随意走动和停下
B. 不停奔波
C. 一直工作
D. 追逐名利 -
“天然风月见真吾”句子中的“真吾”指的是什么? A. 真正的自我
B. 假装的自我
C. 朋友
D. 社会地位
答案:1-B,2-A,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沈尹默《西江月 其三》与李白《庐山谣》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沈尹默更关注于个人的内心体验,而李白则倾向于将自然与豪情壮志结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清代诗人沈尹默研究》
- 《古诗词入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