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时间: 2025-04-28 01:27:26

自入山中二十年,搞尘有道即为仙。

差科难到耽闲地,种获因无负郭田。

细事亦参齐和论,大还长勘娱真篇。

诗成不敢题崖石,民有江湖姓字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入山中二十年,搞尘有道即为仙。
差科难到耽闲地,种获因无负郭田。
细事亦参齐和论,大还长勘娱真篇。
诗成不敢题崖石,民有江湖姓字传。

白话文翻译:

自从我进入山中已经二十年,修炼有道便可以成仙。
在这种艰苦环境中,难以沉迷于悠闲的生活,
因为我耕种收获时不敢辜负这片土地。
即使是细微的事情也要参与讨论,
最终的成果则是对真实的探究和享受。
诗作完成后不敢在山崖石壁上题字,因为民间已经流传着我的姓氏。

注释:

  • 自入山中:自从来到山中,指作者隐居山林的生活。
  • 搞尘有道:修炼有道,意指在尘世中修身养性,追求道理。
  • 差科难到:在这艰难的环境中,难以沉迷于闲适的生活。
  • 郭田:郭,指地名或姓氏,田代表耕种的土地。
  • 齐和论:指参与讨论,齐心协力。
  • 大还长勘:大是指整体,长勘则是深入探讨。
  • 娱真篇:享受真实的诗篇。
  • 江湖姓字传:指在民间流传的名字或故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郁,宋代诗人,以隐居山林、追求道教思想而闻名。他的诗作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山中》诗作于陈郁隐居山林之后,反映了他对山中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表现出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山中》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与内心追求。诗的开头“自入山中二十年”,直接引入了诗人的生活背景,表达了他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逐渐领悟到修身养性的道理。这种与世脱离的生活,既是对浮华尘世的逃避,也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接下来的“搞尘有道即为仙”则进一步阐明了诗人的思想,即在世俗的繁杂中,只有修炼内心、追寻真理,才能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这种“道”的追求,使得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差科难到耽闲地,种获因无负郭田”则展现了诗人的自律与责任感,他在耕种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不愿意因闲适而辜负土地的恩赐。诗中细腻的情感与务实的态度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最后两句“诗成不敢题崖石,民有江湖姓字传”更是将诗人的谦逊与对名声的淡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让自己的名字在民间流传,而不愿意在崖石上题字,这种追求内心真实与自然的态度,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邃与情感的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入山中二十年:诗人自述隐居生活的时间,暗示岁月的积淀与沉淀。
  • 搞尘有道即为仙:体现出诗人对道的追求,强调内心的修炼。
  • 差科难到耽闲地:表达出在此环境中,难以沉迷于安逸的生活。
  • 种获因无负郭田:诗人对土地的责任感,强调勤劳的重要性。
  • 细事亦参齐和论:无论大小事情,都要参与讨论,体现诗人的责任感与参与意识。
  • 大还长勘娱真篇:强调对真实的探究与欣赏,反映诗人对文学的热爱。
  • 诗成不敢题崖石:谦逊的表现,不愿以个人名声标榜自我。
  • 民有江湖姓字传:强调民间对自己的认可,反映出一种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有道”比作成仙,暗示追求的崇高理想。
  • 对仗:如“细事亦参齐和论”,体现出诗人的工整与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与土地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山中生活的珍视,以修炼内心、追求真理为核心思想,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中:象征隐居、宁静与自然。
  • :代表世俗繁杂的生活。
  • 郭田:象征耕作的责任与生活的根基。
  • 崖石:象征诗作的传承与名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陈郁隐居山中多少年?

    • A) 十年
    • B) 二十年
    • C) 三十年
  2. 诗中提到的“郭田”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家乡
    • B) 耕种的土地
    • C) 一种植物
  3. 诗人对名声的态度是?

    • A) 渴望名声
    • B) 淡泊名声
    • C) 忽视名声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山中》与《归园田居》:两者都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理想,但陈郁更强调修炼与内心的追求,而陶渊明则更注重田园生活的闲适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