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阳烘霁途,繁阴布幽林。
山禽互嘲哳,为我流好音。
倾耳须臾间,已快清冷心。
飞盖何为者,傲睨松之队。
白话文翻译:
初升的阳光驱散了雨后的雾霭,繁茂的树荫覆盖着幽静的林间小路。
山中的鸟儿相互啼叫,为我奏响了美妙的乐音。
我倾耳细听片刻,心中顿时感到一阵清凉的快意。
那飞翔的鸟儿,何以如此傲然,俯视着松树成群的队伍?
注释:
- 初阳:初升的太阳。
- 烘霁:阳光照耀,雾霭散去。
- 繁阴:浓密的树荫。
- 幽林:幽静的森林。
- 山禽:山中的鸟类。
- 嘲哳:鸟鸣声。
- 流好音:传递美妙的声音。
- 倾耳须臾:静心倾听片刻。
- 清冷心:心中感到清爽、宁静。
- 飞盖:指飞翔的鸟儿。
- 傲睨:高傲地俯视。
- 松之队:松树的群体。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出宋代文人对山水与鸟鸣的喜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郁,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喜欢描写自然风光与动植物。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的观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春季,诗人行走于山林间,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春天的感悟与山中鸟鸣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开篇以“初阳烘霁途”引入,描绘出阳光明媚,雨后初晴的美好景象,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受。接着,通过“繁阴布幽林”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而宁谧的林间小道,浓密的树荫让人感到一种自然的庇护和安逸。
诗中“山禽互嘲哳,为我流好音”描绘了鸟儿间的欢快鸣叫,生动地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鸟儿的鸣叫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对诗人心灵的抚慰,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两句“飞盖何为者,傲睨松之队”则引发联想,飞翔的鸟儿似乎在俯视着松树,暗示着一种自由与超然的态度。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将自然的美与人们的心境紧密结合,产生了深远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阳烘霁途: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道路,形象地描绘出春日清晨的温暖。
- 繁阴布幽林:浓密的树荫覆盖着幽静的森林,营造出一种安宁的氛围。
- 山禽互嘲哳:山中的鸟儿互相鸣叫,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 为我流好音:鸟鸣声为我带来悦耳的音乐,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互动。
- 倾耳须臾间:仔细倾听片刻,表达了对自然声音的珍视。
- 已快清冷心:内心感到清凉愉悦,展现了大自然带来的精神愉悦。
- 飞盖何为者:飞翔的鸟儿为何如此,引发对鸟儿自由的思考。
- 傲睨松之队:鸟儿俯视松树的队伍,暗示着一种自由与超然的精神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盖”比喻鸟儿的翅膀,形象生动。
- 拟人:山禽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间对称的字词,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象与鸟鸣,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出对自由与生命的赞美,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高雅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初阳: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繁阴:代表生机与庇护。
- 山禽:象征自由与自然的美。
- 松之队:代表稳重与长青不衰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哪个?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
“倾耳须臾间”中的“倾耳”意指? A. 大声喊叫
B. 静心倾听
C. 聆听音乐
D. 说话 -
诗中“飞盖”是指? A. 太阳
B. 鸟儿的翅膀
C. 云彩
D. 雨滴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静夜思》 - 李白:描绘自然与人心的结合。
诗词对比:
- 《山中问答》 - 王维:同样表现山水与自然的和谐,但更倾向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