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西湖)
作者:辛弃疾
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
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
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
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每日游览西湖的情景,湖水冷得像寒玉一样。虽然山色如画,但想要将它画下来却很难达到那种境界。前面的弦乐和后面的管乐交替着伴奏,刚断了又重新开始。随着藕花的相继开放,几只兰舟在湖面上飞速划过。
注释:
字词注释:
- 日日:每天,形容时间的持续性。
- 冷浸:形容湖水的寒冷,像被浸泡在寒玉中。
- 山色:指山的颜色和景色。
- 如画:形容景色美丽,像画一样。
- 夹歌钟:指乐器的伴奏,前面是弦乐,后面是管乐。
- 藕花开:藕花盛开,表明季节的变化。
- 兰舟:指小船,通常用来形容轻快的船只。
典故解析:
该词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西湖”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南宋时期的风光与人文景观。西湖的美丽与诗人的情感交织,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词派创立者之一。他的词作以豪放、激昂著称,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以及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和外敌入侵的状态,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以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有关。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好事近(西湖)》以其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出对西湖的深切眷恋。开篇“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便用“冷浸”这一生动的比喻,勾勒出西湖水的清冷与雅致,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下来的“山色虽言如画”,则用“如画”来形容西湖的山色美丽,尽管如此,作者仍然感叹“想画时难邈”,说明那种美丽是难以用画笔捕捉的,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无奈。
词中通过音乐意象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悠扬的氛围:“前弦后管夹歌钟”,音乐的交织似乎与自然景色相辅相成,增强了整体的和谐感。最后一句“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则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藕花的盛开与小舟的轻快划行,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给人一种希望与朝气。
整首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将西湖的自然之美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辛弃疾豪放而又细腻的词风,他在自然景色中流露出的思考与感慨,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对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与理想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
- 描述了作者每天游览西湖的情景,湖水冷得如同寒玉,传达出一种清冷而优雅的氛围。
-
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
- 尽管山色美丽如画,想要将其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却是困难的,表达了对美的无奈和追求。
-
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
- 音乐的意象通过“前弦后管”呈现,表现出细腻的艺术氛围,乐曲的断续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循环。
-
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 藕花的盛开与兰舟的飞逐,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西湖的生机,给人以希望与美好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冷浸一天寒玉”,用“寒玉”比喻湖水的冷。
- 对仗:如“前弦后管”,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如“藕花开也”,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的向往与感慨,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呈现出一种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着美丽与宁静,是南宋文化的代表。
- 寒玉:象征清冷与高雅,传达出诗人对西湖的深切感受。
- 藕花:象征生命与希望,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兰舟:象征自由与轻快,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辛弃疾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冷浸一天寒玉”中的“寒玉”指的是?
- A. 温暖的水
- B. 寒冷的湖水
- C. 美丽的山色
- D. 清澈的天空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笛子
- B. 钢琴
- C. 弦乐与管乐
- D. 鼓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登高》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自然美,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哀愁。
- 杜甫《登高》:在描写自然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辛弃疾的《好事近(西湖)》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融入了个人理想与对现实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