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洞庭春晚》
时间: 2025-01-11 01:38: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洞庭春晚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
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
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
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
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
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
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白话文翻译:
在洞庭湖的春天傍晚,传闻那是人间的绝世美人。
若是能将瑶池那倾国的娇艳收拾整齐,便可依靠在朱栏的一面。
透过窗户传来的龙香,隔着帘子传来的莺声,想必她的肌肤如雪般洁白。
那月下的美丽姿态,究竟是谁教会她要避开人杰?
酒饮过后,回到寒窗前,想必昨夜的梅花已悄然绽放。
即使赋诗于高唐,我仍在想象,不管孤灯的明灭。
半面难以期盼,多情总是容易感伤,愁绪如星星般闪烁。
那绕梁的音乐声,让我为了她而忘却了三个月的味道。
注释:
- 洞庭春晚: 指的是洞庭湖春天傍晚的景色。
- 人间尤物: 指世上绝美的女子。
- 瑶池: 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丽和富饶。
- 龙香: 形容香气如龙般缭绕。
- 月妖: 指月亮下的美丽女子。
- 寒窗: 冷清的窗子,象征孤独。
典故解析:
- 瑶池: 出自《山海经》,传说是西王母的居所,象征着不朽的仙境和美女。
- 高唐: 指高唐赋,是古代文人对高洁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以豪放词风著称,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辛弃疾通过描写自然美与人间美,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念奴娇·洞庭春晚》是一首描绘春晚美景与人间美丽的词作,辛弃疾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词中对“洞庭”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致,也引发了作者对美人在春晚时分的想象。通过“人间尤物”这一意象,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间美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再者,诗中提及的“月妖真态”,则将女性的美丽与月下的神秘氛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在情感上,诗人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但又流露出一丝无奈与孤独。尤其在“酒罢归对寒窗”中,表现出一种饮酒后的感伤,反映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词以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 在春天的傍晚,传说中那是世上绝美的女子。
- “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 若能把瑶池的美丽收拾起来,依靠在朱栏的边上。
- “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 窗外的香气与莺声,想必她的肌肤如雪般洁白。
- “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月光下的美丽姿态,谁教她避开英雄人物?
-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 酒饮过后,回到寒窗前,昨夜的梅花应已绽放。
- “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 赋诗于高唐,仍在想象,不管孤灯的明灭。
- “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 半面难以期盼,多情总是容易感伤,愁绪如星星般闪烁。
- “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那绕梁的音乐声,让我为了她而忘却了三个月的味道。
-
修辞手法:
- 比喻: “人间尤物”,将女子的美丽比作绝世的尤物。
- 对仗: “透户龙香,隔帘莺语”,形成优美的音韵。
- 拟人: “愁点星星发”,将愁绪拟人化,使情感更为生动。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美与人间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
意象分析:
- 洞庭: 象征自然之美,代表着无限的遐想。
- 瑶池: 代表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 月: 象征着美丽与神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梅花: 象征着清雅与坚韧,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人间尤物”是指什么?
A) 世上绝世的美女
B) 自然景色
C) 名人
答案: A -
诗中提及的“瑶池”象征什么?
A) 人间的痛苦
B) 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C) 战争
答案: B -
“月妖真态”中“月妖”是用来形容谁?
A) 自然景色
B) 美丽的女子
C) 英雄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辛弃疾 vs. 苏轼: 两位词人都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辛弃疾的《念奴娇·洞庭春晚》以柔美的语句表现个人情感,而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通过历史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对往事的沉思。两者在风格上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宋代词人的情感细腻与艺术表现力。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相关文学论文与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