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送春次王紫诠使君韵十首时积雨八旬矣四月朔日积雨偶晴故有此作寄余索和十首 其八》
时间: 2025-01-26 07:29: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阳归去不蹉跎,
闰岁曾无一日多。
柯斧烂时才顷刻,
触蛮争处又干戈。
馀生合付丹砂久,
壮志其如白发何。
阿阁凤巢知在迩,
春来竹实满前坡。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阳光已经回归,不再浪费光阴,
这个闰年里并没有多出一天。
刚才砍伐树木的时光,转瞬即逝,
在蛮荒的地方,战争又重新开始。
余生只能寄托于长久的丹砂,
壮志怎能与白发相提并论呢?
那座阁楼,传说中的凤凰巢就在附近,
春天来临,竹子结满了前坡的果实。
注释
- 青阳:指春天的阳光。
- 蹉跎:浪费时间,虚度光阴。
- 闰岁:农历中的闰年,增加一个月。
- 柯斧:砍伐树木的工具,象征时间的流逝。
- 触蛮:与蛮族接触,指蛮荒之地。
- 丹砂:指红色的矿石,这里比喻长久的寄托或理想。
- 阿阁:指某座高阁,传说中的凤凰巢所在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阿阁凤巢”暗指历史上有名的“凤凰”。凤凰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谐与美好的事物。它的巢往往代表着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恭尹(约1550年-约1626年),字元贞,号青阳,明代诗人,诗风清新雅致,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春季,诗人感受到春天的到来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感慨,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理想追求的坚持。诗人在开篇即以“青阳归去不蹉跎”来引入春的主题,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然而,随之而来的“闰岁曾无一日多”则让人感受到一丝无奈,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时光。接下来的“柯斧烂时才顷刻”进一步强调时间的短暂和流逝的迅速,令人倍感惋惜。
诗中“壮志其如白发何”一句尤为深刻,诗人自问壮志与年华的消逝之间的矛盾,展现了时间对于理想的压迫感。这种情感在最后两句中得到缓和,诗人提到“阿阁凤巢知在迩”,暗示着理想并未遥不可及,春天的来临让人看到希望的曙光,竹实满坡则象征着丰收与未来的美好。
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哲思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意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阳归去不蹉跎:春天的阳光回归,人们不再虚度光阴。
- 闰岁曾无一日多:在这个闰年里,时间却依然不够。
- 柯斧烂时才顷刻:砍伐树木的瞬间,时间就过去了。
- 触蛮争处又干戈:在蛮荒之地,战争又发生了。
- 馀生合付丹砂久:余下的生命只能寄托于长久的理想。
- 壮志其如白发何:壮志与白发相对,感慨时光流逝。
- 阿阁凤巢知在迩:理想的地方就在附近。
- 春来竹实满前坡:春天来临,竹子结满了果实,象征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流逝的柯斧,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竹实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追求的坚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阳: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丹砂:代表理想与追求。
- 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阿阁凤巢:象征理想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阳”指的是什么季节?
- A. 夏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壮志其如白发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迷茫
- B. 对理想的坚定
- C.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D. 对生活的满足
-
诗中提到的“阿阁凤巢”象征什么?
- A. 理想与归宿
- B. 战争与冲突
- C. 自然与生命
- D. 时光与岁月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而李白的《月下独酌》则以更为自由的方式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孤独。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编者:XXX)
- 《古诗词鉴赏指南》(作者: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