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1 17:4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诗十首 其三
凤鸟秉灵德,九苞璨文章。
名为希世物,出见世道昌。
稻粱非素谋,竹实乃所尝。
梧桐岂枳棘,鸣则依高岗。
虞廷闻九奏,览德斯呈祥。
吁嗟吾道微,丹山乃深藏。
䲭鸮亦何为,敢尔窥朝阳。
宵行本么䯢,顾可争辉煌。
造物杳难问,谁能复其常。
三复仲尼叹,令人徒感伤。
白话文翻译
凤鸟拥有灵秀的德性,其九个花瓣璀璨如文章。
它被称为稀世之物,出现时世道正昌盛。
稻谷和粮食并非出于平常的谋划,竹子的果实也只不过是尝过。
梧桐树怎么会是枳棘,鸣叫时便依附于高岗。
虞廷听闻九曲之音,观赏德行所带来的祥瑞。
唉,我的道理微不足道,丹山之中却深藏不露。
猫头鹰又何所图,敢于窥探朝阳。
夜行本是微弱,何必争那光辉灿烂。
造物主的意图难以追问,谁能恢复其常态。
三度感叹孔子,让人徒然感到伤感。
注释
- 凤鸟: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灵性和高贵。
- 九苞:指花瓣数量,形容美丽。
- 稻粱:粮食,象征生活的富足。
- 梧桐:象征高洁的树木,常和凤凰联系在一起。
- 虞廷:古代朝廷的代称,形容政权的昌盛。
- 丹山:象征隐秘或高深的道理。
- 䲭鸮:猫头鹰,象征夜行者,常与智慧相关。
- 仲尼:孔子的别称,指其思想的深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诚泳,明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探讨道理、自然与人性,常蕴含哲理和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与文人忧国情怀交织,诗人通过对自然与神话的描绘,表达对世道的思考与对个人理想的追寻。
诗歌鉴赏
这首《杂诗十首 其三》展现了朱诚泳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以凤鸟为引子,象征灵德与美好,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化生物的向往。通过描绘稻粱的丰饶与竹实的简单,诗人揭示了世道的昌盛与人们的生存智慧,强调了生活的真谛在于自然的和谐。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对比了梧桐与枳棘,暗示了高洁与低贱的区别,而“鸣则依高岗”更是强调了理想的追求需要有高尚的境界。虞廷的“九奏”则是对国家繁荣的赞美,但随即又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微不足道的感慨,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最后几句中,诗人通过对猫头鹰的描绘,暗示了对光明的渴望与夜行的无奈,表现了对命运的无力与对理想的追寻。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体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凤鸟秉灵德:凤鸟象征灵性,具备道德之美。
- 九苞璨文章:形容凤鸟的美丽与文化的璀璨。
- 名为希世物:凤鸟是稀有的存在。
- 出见世道昌:它出现时,世界充满生机。
- 稻粱非素谋:粮食的丰收并非偶然。
- 竹实乃所尝:竹子的果实反映生活的真实。
- 梧桐岂枳棘:高洁的梧桐不应与低贱的枳棘相混淆。
- 鸣则依高岗:理想追求高远,需在高处鸣叫。
- 虞廷闻九奏:朝廷欣赏音乐,象征国家繁荣。
- 览德斯呈祥:德行所带来的祥瑞。
- 吁嗟吾道微:感叹自己的理想渺小。
- 丹山乃深藏:深藏的理想难以显露。
- 䲭鸮亦何为:猫头鹰为何窥探光明。
- 敢尔窥朝阳:它敢于追逐光明。
- 宵行本么䯢:夜行的微弱光亮。
- 顾可争辉煌:何必与光辉竞争。
- 造物杳难问:宇宙的规律难以探究。
- 谁能复其常:谁能恢复自然的常态。
- 三复仲尼叹:再次感叹孔子的智慧。
- 令人徒感伤:让人徒然感到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凤鸟比喻理想与灵德,梧桐比喻高洁。
- 对仗:如“鸣则依高岗,虞廷闻九奏”展现了诗的音乐美。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增强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世道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与哲理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鸟:象征灵性与高贵,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 稻粱:象征生活的富足,表现出对丰收的渴望。
- 梧桐:象征高洁与理想,寓意追求的高尚。
- 猫头鹰:象征智慧与孤独,反映了对光明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凤鸟”象征什么?
A. 美丽
B. 灵性与德行
C. 繁荣
D. 生命的艰辛 -
“稻粱非素谋”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粮食的丰收是计划的结果
B. 粮食的丰收是自然的结果
C. 粮食与竹子无关
D. 粮食是无用的 -
诗人对“丹山乃深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希望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朱诚泳与李白的作品均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但朱的笔调更沉郁,李则更豪放。朱诚泳注重内心的反思,而李白则强调外在的豪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世界》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