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二 答王西园见赠之作》
时间: 2025-01-11 08:07: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其二 答王西园见赠之作
丁巳之春,我来沪渎,喜遇西园。
念当日闻声,有如日下,今朝高会,竟在云间。
江薛才华,庾徐藻采,所著佳文是偶言。
笺题外,有吹蓬小令,折竹新篇。
桃花初涨平川。又风起城头扑柳绵。
自画阁摊书,谈深烛下,闲堂赠妓,肠断樽前。
两次三番,风晨雨夕,是处相逢非偶然。
沟头水,问东西会合,知在何年。
白话文翻译:
在丁巳年春天,我来到了沪渎,欣喜地遇见了西园。
回想当日听闻他的声音,宛如阳光洒下,今天的盛会,竟然在云间举行。
江、薛二人的才华,庾、徐的文采,所创作的美文只是偶然之言。
信笺上还有吹蓬的小令,折竹的新篇。
桃花刚刚在平川上盛开,又是风起时,柳绵飘扬在城头。
在自画阁中翻书,烛下深谈,闲处赠妓,酒樽前肠断情绝。
几次三番,风晨雨夕,到处相逢绝非偶然。
沟头水,问东西会合,何时才能知晓在何年。
注释:
- 丁巳:指的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年份,具体指的是与干支纪年相关的年份。
- 沪渎:指的是现今的上海地区,渎是水道的意思。
- 西园:指的是王西园,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道中人。
- 桃花初涨平川:形容春天桃花盛开,景色宜人。
- 肠断樽前:形容在酒樽前感到悲伤或思念。
- 沟头水:意指水流汇合的地方,代表着相聚与别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约1745-1809),字景升,号半山,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学识渊博,交游广泛。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丁巳年春,反映了诗人与朋友王西园的相遇与交流,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往昔的追忆。时代背景上,清代的文化氛围使得文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诗歌成为了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诗歌鉴赏:
《沁园春 其二》是一首充满春意与友谊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切的情感,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开篇以“丁巳之春,我来沪渎”引入,展现了时间与地点的具体背景,随后以“念当日闻声”表达了对过去交情的怀念,透过“阳光洒下”的比喻,营造出温暖而亲切的氛围。
整首诗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桃花初涨平川”、“风起城头扑柳绵”,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也隐喻了生命的多彩与短暂。诗人在“自画阁摊书”时的闲适状态,与“肠断樽前”的悲切形成对比,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最后,通过“沟头水,问东西会合”表现出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缘分是长久而深刻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与珍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相聚的珍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丁巳之春,我来沪渎,喜遇西园。”
开头明确时间与地点,表达了诗人对相逢的喜悦。 -
“念当日闻声,有如日下,今朝高会,竟在云间。”
追忆过去的声音和今天的聚会,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友谊的珍贵。 -
“江薛才华,庾徐藻采,所著佳文是偶言。”
提到江、薛、庾、徐等人的才华,表明对他们的认可与赞美。 -
“笺题外,有吹蓬小令,折竹新篇。”
描述所收到的信件内容,展现文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
“桃花初涨平川。又风起城头扑柳绵。”
以自然景色描绘春日的美好,象征着生命的勃发与希望。 -
“自画阁摊书,谈深烛下,闲堂赠妓,肠断樽前。”
生活的闲适与醉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两次三番,风晨雨夕,是处相逢非偶然。”
强调相遇的机缘,暗示缘分的深厚。 -
“沟头水,问东西会合,知在何年。”
以水流做结,表达对未来重聚的期待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有如日下”,将声音比作阳光,形象生动。
- 对仗:如“风晨雨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提及相聚,突显情感的深厚与渊源。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对往昔的怀念。在春天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友人的赞美,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生活中难得的相聚时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着春天与希望,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 柳绵:象征着柔情,描绘了春日的温柔气息。
- 酒樽:象征着欢乐与悲伤,暗示生活的复杂与多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丁巳之春”指的是哪个季节?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d) 冬天 -
诗人通过“桃花初涨平川”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生命的短暂
b) 春天的美好
c) 友情的珍贵
d) 思乡之情 -
“沟头水,问东西会合”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询问未来的聚会
b) 表达离别的惆怅
c) 祝福朋友
d) 描述自然景色
答案:
- c) 春天
- b) 春天的美好
- a) 询问未来的聚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写春天与月亮的诗,意境优美。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描写早春景色,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毛奇龄的《沁园春 其二》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前者侧重于友谊与春天的美好,后者则表达孤独与对月的思考。两首诗都在自然中找寻情感的寄托,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毛奇龄传》
这些参考书目为深入理解和研究毛奇龄及其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