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食西村作却忆秀兄》

时间: 2025-01-27 03:13:50

寒食孤村路,微风野岸花。

行吟望春水,夜雨宿山家。

云气浮高树,滩声落远沙。

相思芳草外,回首即天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孤村路,微风野岸花。
行吟望春水,夜雨宿山家。
云气浮高树,滩声落远沙。
相思芳草外,回首即天涯。

白话文翻译:

在寒食节的孤独村庄小路上,微风吹拂着野外的花朵。
我一边吟唱,一边眺望春水,夜里在山间小屋中听着雨声。
云气在高高的树上漂浮,滩涂的声音在远远的沙滩上回荡。
在芳草之外,我思念着你,回头一看,竟然已是天涯。

注释:

  • 寒食: 指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前一天,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以冷食为主。
  • 孤村: 指偏僻的村庄,带有孤独的感觉。
  • 微风: 轻柔的风,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行吟: 一边走一边吟唱,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与自由。
  • 春水: 春天的水,象征着生命和希望。
  • 夜雨: 晚上的雨,常与孤寂、思乡相联系。
  • 云气: 指漂浮在高树上的云,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
  • 滩声: 沙滩上水流的声音,带来一种悠远的回响。
  • 相思: 思念之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直接的典故,但寒食节的传统习俗与思念的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寒食节通常与清明节相连,常常引发对逝去亲友的追忆与思念。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秀兄的怀念,体现了节日的孤独与情感的深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应陛,清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乡村景色和人文情怀为主题,作品中透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寒食节,诗人身处孤村,回忆起已故的秀兄,情感深邃且真挚。寒食节的孤独与思念相结合,形成了诗歌的主题。

诗歌鉴赏:

这首《小寒食西村作却忆秀兄》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诗的开头以“寒食孤村路”引入,孤独的村庄环境不仅映衬了节日的冷清,也为后文的情感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的“微风野岸花”则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尽管周围环境美丽,诗人心中却难以掩饰思念之情。

“行吟望春水,夜雨宿山家”一句,展现了诗人行吟的洒脱与内心的孤独,夜雨的静谧更增添了对往事的思索。随后的“云气浮高树,滩声落远沙”则用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遥远而又宁静的氛围,暗示着人心与自然的共鸣。

最后两句“相思芳草外,回首即天涯”以强烈的情感结束,表达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体而言,诗句意象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与细腻的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食孤村路: 描述节日的冷清,暗示诗人的孤独感。
  2. 微风野岸花: 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比。
  3. 行吟望春水: 表现诗人的洒脱与思考,春水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4. 夜雨宿山家: 夜雨增添了氛围的宁静与内心的愁绪。
  5. 云气浮高树: 云朵的漂浮引发诗人的思绪,象征自由和遥远。
  6. 滩声落远沙: 水声的悠远,与思念的情感相呼应。
  7. 相思芳草外: 思念的对象在芳草之外,暗示着距离和分别。
  8. 回首即天涯: 回首间感受到的距离,强化了思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春水”象征生命的希望。
  • 拟人: “滩声”给人一种生命的感觉。
  • 对仗: 如“行吟望春水,夜雨宿山家”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生活的感慨,反映出人们在特定节日里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寒食: 代表节日,暗示思念与孤独。
  2. 孤村: 象征孤独与冷清。
  3. 春水: 生机与希望的象征。
  4. 夜雨: 代表宁静与思索。
  5. 芳草: 代表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
    A. 祭祖
    B. 不生火吃冷食
    C. 放烟花

  2. “行吟望春水”中的“春水”象征什么?
    A. 冷清
    B. 生命与希望
    C. 思念

  3. 诗中“相思芳草外”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念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应陛的《小寒食西村作却忆秀兄》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但刘应陛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楚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