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 昭君出塞图》

时间: 2025-01-11 07:47:33

乱纷纷,玉蕊冰花。

气结愁云,泪湿腮霞。

高阙千寻,停骖一顾,漠漠黄沙。

只见三队五队,槊旌旗,舞风番马。

千点万点,绕穹庐,成阵寒鸦。

一曲琵琶。

几拍胡笳。

目断飞鸿,恨满天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纷纷,玉蕊冰花。气结愁云,泪湿腮霞。高阙千寻,停骖一顾,漠漠黄沙。只见三队五队,槊旌旗,舞风番马。千点万点,绕穹庐,成阵寒鸦。一曲琵琶。几拍胡笳。目断飞鸿,恨满天涯。

白话文翻译:

纷乱的场面中,玉蕊如冰花般洁白。愁绪如云,泪水湿透了我的面颊。高耸的宫阙千尺高,回头一瞥,只见苍茫的黄沙。只见三队五队,矛旗飘扬,骏马在风中舞动。万点寒鸦,环绕着穹庐,成阵而飞。一曲悠扬的琵琶声,几声轻快的胡笳。目送那飞鸿,心中满是遗恨,恨意漫延天涯。

注释:

  • 玉蕊:指洁白如玉的花朵,象征着美丽和纯洁。
  • 冰花:比喻花朵的洁白,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 气结愁云:感情压抑,愁苦如云。
  • 高阙千寻:形容宫阙高耸入云,壮丽而遥远。
  • 停骖一顾:停下马来,回头一看。
  • 漠漠黄沙:形容黄沙浩瀚而空旷的景象。
  • 槊旌旗:矛和旗帜,象征着战斗和军队。
  • 寒鸦:寒鸦飞舞,暗示着孤独和凄凉的氛围。

典故解析:

本诗描绘了王昭君出塞的壮丽场景,她因和亲而离开故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离愁。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亲故事,昭君为维护国家和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异乡之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慎(1488年—1559年),明代文学家,著名的诗人和词人,擅长对仗工整,情感细腻。他的作品常以历史题材为主,融情于景,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本诗写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有关。昭君出塞的故事反映了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与文化交融,同时也蕴含了个人情感的深邃与复杂。

诗歌鉴赏:

《折桂令 昭君出塞图》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王昭君出塞的壮丽场景与内心的孤独愁苦。诗的开头即以“乱纷纷,玉蕊冰花”引入,描绘出一幅动乱而又美丽的画面,象征着昭君的纯洁与美好,但随之而来的“气结愁云,泪湿腮霞”则深刻揭示了她内心的痛苦与忧愁,形成鲜明对比。

高阙千寻、漠漠黄沙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昭君的身影被置于历史的画卷之中,显得渺小而又伟大。三队五队的军队与寒鸦成阵,暗示着战争的纷扰和孤独的命运,而一曲琵琶和几拍胡笳则为这幅画面添了一抹人间的温情,似乎昭君借乐声诉说着心中的离愁别绪。

最后的“目断飞鸿,恨满天涯”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昭君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命运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共鸣。整首诗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展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纷纷,玉蕊冰花:描绘出战乱中的美好与纯洁。
  • 气结愁云,泪湿腮霞:表达了内心的压抑与悲伤,泪水湿润了脸颊。
  • 高阙千寻,停骖一顾,漠漠黄沙:高耸的宫阙与无边的黄沙,形成壮丽而孤寂的背景。
  • 只见三队五队,槊旌旗,舞风番马:描绘出军队的壮观场景。
  • 千点万点,绕穹庐,成阵寒鸦:寒鸦的飞舞象征着孤独与忧愁。
  • 一曲琵琶。几拍胡笳:音乐缓解了紧张的气氛,带来一丝温情。
  • 目断飞鸿,恨满天涯:最终的思念与遗憾,形成全诗的情感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蕊冰花”,形象地将美与冷清结合。
  • 拟人:将情感具象化,如“气结愁云”。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王昭君出塞的深切感怀,反映了离别与思念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蕊:象征纯洁与美好。
  • 黄沙:象征孤独与荒凉。
  • 寒鸦:象征孤独和忧愁。
  • 琵琶与胡笳:象征人间的温情与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气结愁云”表现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压抑 C. 激动
    答案:B

  2. “高阙千寻”中的“阙”指的是什么?
    A. 山 B. 城墙 C. 宫殿
    答案:C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谁的故事上?
    A. 王昭君 B. 李白 C. 杜甫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王昭君出塞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昭君的故事更侧重于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的交织,而李白则更为抒发个人的离愁别绪。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昭君出塞的历史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