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
时间: 2025-01-27 03:51: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钟峙中流,高低互相位。
微风吹水波,万窍各鸣嘒。
仰观造化心,雕镂亦为罪。
濯濯苏眉山,捉笔工点缀。
放舟绝壁下,领意得奇最。
子弟与山川,韵事足图绘。
夷考作记年,送子德兴尉。
余来涉江涛,别弟趋吴会。
古人今不殊,事迹偶相类。
离怀虽黯然,妙得山水对。
西风泥行舟,遂谋三日醉。
白话文翻译:
两座钟形山峦高耸在水中,彼此的高低错落有致。微风吹拂,水面荡起波纹,山间的每一个缝隙都发出悦耳的声响。我仰望自然的造化,感叹即使是人造的雕刻也难以比拟。清澈的苏眉山上,我提笔细致描绘。划船在陡峭的悬崖下,领悟到其中的奇妙。子弟与山川之间,韵味深厚,足以成为画卷。研究古代的记载,送别德兴的尉官。此刻我涉过江涛,告别弟弟,前往吴地。古人与今人并无异,经历偶有相似。尽管离别时心情黯然,但在山水间得到了妙趣。西风吹来,泥泞的路上划船,便打算三日沉醉于此。
注释:
- 双钟:指钟形的山峦。
- 位:位置、相对的高度。
- 嘒:形容声音,鸣叫的声音。
- 仰观造化心:仰望自然造化,内心感慨。
- 雕镂:指人工的雕刻。
- 濯濯:形容清澈,明亮。
- 山水对:山水之间的妙趣对比。
- 泥行舟:泥泞的道路上行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士弘(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游历山水之间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反映出个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石钟山》展现了黎士弘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悟,诗中描绘的钟形山峦在水中高低错落,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和谐。这种高低相映的景象,仿佛是大自然在精心雕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微风轻拂,水波荡漾,万物皆鸣,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自然的声音,体现了他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
在“仰观造化心,雕镂亦为罪”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感叹人为的雕刻与自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接着,诗人描绘了在苏眉山的创作过程,表明自己在自然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和乐趣。
整首诗充满了对山水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离别的愁绪与自然的魅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诗人以“遂谋三日醉”收尾,表达了在自然中寻找自由与忘却烦忧的渴望,带有一丝洒脱的生活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钟峙中流:两座钟形的山峦矗立在水中。
- 高低互相位:山峦的高低错落有致。
- 微风吹水波:微风轻轻吹拂水面。
- 万窍各鸣嘒:水波荡漾,产生不同的声音。
- 仰观造化心:仰望自然,内心感慨。
- 雕镂亦为罪:人为的雕刻与自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 濯濯苏眉山:清澈的苏眉山。
- 捉笔工点缀:提笔进行细致的描绘。
- 放舟绝壁下:在悬崖下放舟。
- 领意得奇最:领悟到其中的奇妙。
- 子弟与山川:子弟与山川之间的韵味。
- 韵事足图绘:足以成为画卷。
- 夷考作记年:研究古代的记载。
- 送子德兴尉:送别德兴的尉官。
- 余来涉江涛:我涉过江涛。
- 别弟趋吴会:与弟弟告别,前往吴地。
- 古人今不殊:古人与今人并无异。
- 事迹偶相类:经历偶有相似。
- 离怀虽黯然:尽管离别时心情黯然。
- 妙得山水对:在山水之间得到了妙趣。
- 西风泥行舟:西风吹来,泥泞的路上划船。
- 遂谋三日醉:便打算三日沉醉于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形比作钟,生动形象。
- 对仗:如“高低互相位”,上下句对应。
- 拟人:水波似乎在发声,赋予自然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石钟山的自然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源泉。
- 钟形山:代表自然的奇特与壮丽。
- 微风:象征轻柔与宁静。
- 江涛:象征人生的波折与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双钟"指的是: A. 两座钟
B. 两座山
C. 两座塔 -
"仰观造化心"中的"造化"指的是: A. 人工制造
B. 自然生成
C. 人生哲学 -
诗人选择在何处放舟? A. 河流
B. 悬崖下
C. 湖面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情感更为细腻,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与黎士弘的《石钟山》相比,两者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风格和情感表达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