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小隐岩》

时间: 2025-01-27 05:35:04

出郭无多路,斯山遂觉深。

四时全雨色,长夏逼秋心。

野馔分僧供,残碑与客寻。

谁能容小隐,弭节愧登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贵溪小隐岩
出郭无多路,斯山遂觉深。
四时全雨色,长夏逼秋心。
野馔分僧供,残碑与客寻。
谁能容小隐,弭节愧登临。

白话文翻译:

出城不远便是这座深山。
四季总是雨色,绵长的夏季让人感到秋意逼近。
田野的美味供给僧人享用,残存的碑刻让客人去探寻。
谁能容忍这样的隐士,看到我登高望远,感到羞愧呢?

注释:

  1. :城郭,指城市的边界。
  2. 斯山:这座山。
  3. 全雨色:四季都弥漫着雨的颜色,意指阴沉的天气。
  4. 逼秋心:让人感到秋天的气息即将来临。
  5. 野馔:田野中的美食。
  6. 残碑:破旧的碑刻。
  7. 小隐:隐居的人,特指诗人自己。
  8. 弭节:指缩短、减轻节操和自我约束的意思。
  9. 登临:指登高远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黎士弘,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反映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诗中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诗歌鉴赏:

《贵溪小隐岩》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出郭无多路,斯山遂觉深”,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深邃的山中世界,仿佛可以感受到远离尘世的清幽。接下来的“四时全雨色,长夏逼秋心”,诗人以雨色来描绘四季的变化,展现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季节的轮回与内心的感触。

“野馔分僧供,残碑与客寻”,诗人在这里引入了生活的细节,野外的食物与破旧的碑刻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与历史的交融,隐居生活的朴素与宁静。最后一句“谁能容小隐,弭节愧登临”,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自我认识以及对世俗的反思,隐士的境界与世俗的标准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引发了读者对隐逸与名利之间关系的深思。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郭无多路,斯山遂觉深:出城不远的地方,山显得格外深邃,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幽深的感觉。
  • 四时全雨色,长夏逼秋心:四季中雨色常在,绵长的夏季让人心中不由自主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 野馔分僧供,残碑与客寻:野外的美食分给僧人,破旧的碑刻吸引客人的探索,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谁能容小隐,弭节愧登临:谁能接受这样的隐士,看到我登高望远时感到羞愧,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自省与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色比作四季的特征,深化了自然的描绘。
  • 对仗:如“出郭无多路,斯山遂觉深”,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隐逸与宁静,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
  • :代表四季的变迁,寓意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悟。
  • :象征历史与文化,表达诗人与过往的对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出郭无多路”意指什么?

    • A. 远离城市的路很长
    • B. 出城不远便能到山
    • C. 城市的路很复杂
    • 答案:B
  2. “四时全雨色”中的“雨色”主要象征什么?

    • A. 湿润的天气
    • B.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C. 季节的变化
    • 答案:C
  3. “谁能容小隐,弭节愧登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世俗的向往
    • B. 对隐士生活的自省
    • C. 对登高的自豪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对比《贵溪小隐岩》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强调自然的和谐美,而黎士弘则更加注重内心的自省和世俗的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黎士弘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与主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