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时间: 2025-01-27 04:02:17

子真谷口云初霁,白起城边雨乍收。

万里涛声来汉水,一天霜叶下梁州。

他乡风俗重阳晚,故国音书旅雁秋。

人事寂寥裘敝尽,寒砧莫遣近高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子真谷口云初霁,
白起城边雨乍收。
万里涛声来汉水,
一天霜叶下梁州。
他乡风俗重阳晚,
故国音书旅雁秋。
人事寂寥裘敝尽,
寒砧莫遣近高楼。

白话文翻译:

在子真谷口,初晴的云彩刚刚散去;
白起城边,雨水也刚刚停止。
汉水的涛声传来,声势浩大;
霜打的树叶洒落在梁州的大地上。
他乡的风俗在重阳节时显得格外浓厚;
故国的音信,如同秋天归来的大雁。
人世间的喧嚣逐渐寂寥,衣裳已破旧不堪;
寒冷的砧板上,不要再送来高楼的消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子真谷口:地名,指的是某个山谷的入口。
  • 白起城:白起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城可能指与他有关的地方。
  • 霜叶:霜打过的树叶,象征着秋冬的到来。
  • 重阳: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习俗包括登高、赏菊。
  • 音书:音信和书信的合称,指信息的往来。
  • 寒砧:寒冷的砧板,暗指孤独的生活。

典故解析:

  •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传统,象征着长寿与健康。
  • 旅雁:大雁在秋冬时节南迁,象征着思乡与游子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履恒,清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与人情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身处他乡之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野望》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感的诗,诗人以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对故国的深切怀念。首联“子真谷口云初霁,白起城边雨乍收”通过描绘天气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似乎在暗示心境的清澈与宁静。接下来以“万里涛声来汉水”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而“一天霜叶下梁州”则通过霜叶的意象,传达了季节的深秋和即将到来的寒冷,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后半部分诗歌转向个人情感的表达,描绘他乡的重阳风俗与故国的音信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思乡图景。尤其是“他乡风俗重阳晚,故国音书旅雁秋”一句,表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感和对故乡亲情的渴望。最后两句“人事寂寥裘敝尽,寒砧莫遣近高楼”则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高楼大厦的冷漠,突显了生活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真谷口云初霁:描绘了谷口的初晴,象征新的开始。
  • 白起城边雨乍收:雨后的清新空气,暗示着豁然开朗的心境。
  • 万里涛声来汉水:汉水的涛声既是自然的宏伟,也是诗人远方的牵挂。
  • 一天霜叶下梁州:霜叶的意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感受。
  • 他乡风俗重阳晚:重阳节的习俗带来了异乡的感受。
  • 故国音书旅雁秋:旅雁的归来寓意着思念故乡的情感。
  • 人事寂寥裘敝尽:对人事的冷漠和破败的感叹。
  • 寒砧莫遣近高楼:不愿意再接近繁华的高楼,表达了对孤独的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叶”比喻人生的萧瑟与孤独。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人生的无常,以及对高楼繁华的冷漠,反映出一种对人事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希望与变化。
  • :象征着洗净与重生。
  • 涛声:代表着远方的召唤。
  • 霜叶:象征着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 旅雁:象征着思乡与游子的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主要的习俗是什么?
    a) 登高
    b) 赏梅
    c) 烧香

  2. “寒砧”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富贵
    b) 寂寥
    c) 热闹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对故乡的怀念
    b) 对人事的无奈
    c) 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

  1. a) 登高
  2. b) 寂寥
  3. b) 对人事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思乡的情感,但更多地强调了对亲人的思念。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野望》相比,更多地表现了节日的氛围和亲情的联系,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吕履恒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与人生:从古诗看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