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观大阅》
时间: 2025-02-04 15:30: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州观大阅》 作者:刘过 〔宋代〕
书生灯窗困毛锥,说著刀剑何时持。
忽闻殷殷金鼓震,惊起块坐筋骸衰。
国朝右武重秋狝,列郡敢不张其威。
万家骈首遮道看,我亦役逐人后随。
武夫橐鞬陈整整,虎豹拏攫旌旗麾。
人言吴儿尽脆弱,身发文断勇未知。
不见拔山昔项羽,何必燕赵士始奇。
军容灿灿生光辉,悲风惨淡杀气怒。
对此忽作边头思,熊罴不哗晓争出。
万骑驰突寒打围,纷纷血毛腥原野。
箭竹正堕惊鸿飞,将军仰笑兵军贺。
金帛填委深沟池,十年文穷坐百拙。
感慨一赋从军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书生在灯下苦读,却总是想着何时能持刀作战。突然间,金鼓声震动,惊醒了他。国朝的武官重视秋季的狩猎,各个郡县都在展示威风。万家万户都聚集在路旁观看,我也不得不跟随人群。那些武士装备整齐,威武之姿如同虎豹。有人说吴地的士人都很懦弱,然而他们的勇敢却不容小觑。想当年项羽拔山而起,何必燕赵之士的传奇。军队的阵容辉煌,然而悲风四起,杀气腾腾。在这一切面前,我不禁产生了对边疆的思考。熊罴悄然出没,万骑疾驰穿越寒风,血腥的气息弥漫在原野上,箭竹飞舞如惊鸿。将军仰天大笑,庆贺军队的胜利,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然而我在这里十年苦读,却无所成就,感慨之下,写下这首从军的诗。
注释
- 灯窗:窗子旁边的灯。
- 毛锥:一种文人用于刺绣的工具,这里指代书生的文人身份。
- 国朝右武:指的是当时朝廷对武官的重视。
- 秋狝:秋天的狩猎活动。
- 橐鞬:装具,指的是武士的装备。
- 熊罴:形容猛兽,象征军队的威武。
- 箭竹:竹子的一种,形容飞舞的箭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字景福,号雪潭,宋代诗人,擅长诗歌与词作,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怀与国事。
创作背景
《明州观大阅》写于宋代,正值国家重视武力和军备的时期,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志向的反思。
诗歌鉴赏
《明州观大阅》展现了诗人在观看军队阅兵时的深刻感受。开篇以书生的身份自嘲,表现出文人的无奈,随后转入对军队的描绘,彰显出武士的豪情壮志与肆虐的战争气息。诗中有着强烈的对比,通过书生的柔弱与武夫的刚强形成鲜明的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个人与国家的思考。
诗中对历史人物的提及,尤其是项羽,表现了诗人对于英雄豪杰的向往和对时代的感慨。通过“熊罴不哗”和“万骑驰突”的描写,增强了作品的紧迫感和动感。结尾时,诗人感叹自己十年寒窗却无所成就,表现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失落。
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思考,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时代背景下文人对国事的深度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书生灯窗困毛锥:书生在灯下专心读书,形象地表达出他对知识的追求与困顿。
- 说著刀剑何时持:反映书生内心渴望武将之志。
- 忽闻殷殷金鼓震:金鼓声响,象征着军队的来临,打破了书生的沉思。
修辞手法
- 对比:书生与武士的对比,突显出人物的多样性。
- 比喻:将武士比作虎豹,增强了他们的威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交织,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窗:象征着文人的读书与压抑。
- 刀剑:象征着武力与英雄气概。
- 金鼓:象征着军队的气势与荣耀。
- 熊罴: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书生”在何种环境中思考?
- A. 战场
- B. 灯窗
- C. 酒馆
- D. 庭院
-
诗人提及的“项羽”象征着什么?
- A. 文人
- B. 勇士
- C. 懦弱
- D. 政治家
答案
- B. 灯窗
- B. 勇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出塞》与《明州观大阅》
- 两首诗都展现了战争的气氛和对英雄的追慕,但《出塞》更侧重于将士的豪情,而《明州观大阅》则更多地反映了文人的无奈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