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傅庭前正解船,梦中忽已过番川。
红尘冉冉行天上,黄道骎骎近日边。
石洞歙溪俱可砚,山肥徽路总堪田。
把茅便欲侨居去,奈此功名未了缘。
白话文翻译
我刚刚从傅庭前下船,梦中已不觉到达了番川。
在红尘中缓缓行走,仿佛在天上,黄道之边亦近在咫尺。
石洞和歙溪的水都可以用来做砚台,肥沃的山地和徽州的路都可以耕种。
我本想在这里安居乐业,但无奈功名的牵挂让我无法放下。
注释
- 傅庭:可能指傅家山,古代的一处名胜。
- 番川:意指远方的川流,可能象征着远行的目地。
- 红尘:指俗世的纷扰与喧嚣。
- 黄道:古代天文学中划分的天体运行轨道,象征着宇宙秩序。
- 歙溪:指徽州的歙县,溪流清澈,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 侨居:意为暂时居住在某个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过,字子冶,号景云,宋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情感真挚,文笔细腻。刘过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名利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心境浮沉之时,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功名的无奈。正值宋代,文人追求功名利禄,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名利的渴望与困扰。
诗歌鉴赏
《入徽州》是一首充满哲思的山水诗,通过对旅途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的叹息。开篇以“自傅庭前正解船”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旅途刚刚开始,诗人便已沉浸于梦境之中。接下来的“红尘冉冉行天上”,将诗人的心境与现实交织,暗示着在繁忙的生活中,内心依旧向往自由与宁静。
“石洞歙溪俱可砚,山肥徽路总堪田”,这一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徽州的美丽与富饶,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对功名的思考,表达了因为对名利的追求而无法安居的矛盾心情,似乎在告诫人们,世俗的追求往往让人无法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内心独白,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充满矛盾的世界,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考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傅庭前正解船:诗人刚刚从傅庭下船,暗示着旅途的开始。
- 梦中忽已过番川:似梦似幻,象征着对远方的向往与追求。
- 红尘冉冉行天上:在尘世间缓缓而行,隐喻对世俗繁华的淡然。
- 黄道骎骎近日边:描绘了理想的生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 石洞歙溪俱可砚:徽州的自然资源丰富,暗示着理想的生活条件。
- 山肥徽路总堪田:徽州的山水肥沃,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环境。
- 把茅便欲侨居去:表达了诗人想要在此安居的愿望。
- 奈此功名未了缘:然而,功名的牵绊让人无法实现理想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红尘比作天上的行走,象征着人生的旅程。
- 对仗:如“石洞歙溪”与“山肥徽路”,展示了对称美。
- 拟人:将功名描绘成情感的牵绊,赋予人性。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理想与现实”的主题,通过对徽州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无奈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傅庭:代表着旅途的开始,寓意着人生的探索。
- 番川:象征着远方的理想与追求。
- 红尘:表达人生的繁忙与纷扰。
- 石洞与溪水:代表自然的滋养与诗人的归属感。
- 功名:象征着世俗的追求与内心的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自傅庭前正解船”中的“傅庭”指的是: A. 一处名胜
B. 一位诗人
C. 一种船只
D. 一种食物 -
诗中提到的“黄道”主要象征什么? A. 宇宙秩序
B. 农业丰收
C. 文化传承
D. 个人理想 -
本诗的写作背景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现象?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山水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诗词对比:
- 刘过的《入徽州》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刘过更注重内心的矛盾与无奈,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