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借长鞭策懒龙,黄梅水涨舳舻通。还知君子忧雨切,常在桑麻稼穑中。
白话文翻译:
谁借用长鞭驱动那懒惰的龙呢?黄梅季节,江水上涨,船只通行无阻。更何况那些君子们心中对雨水的忧虑,常常与桑麻和农田的收成息息相关。
注释:
字词注释:
- 长鞭:长长的鞭子,用于驱赶牲畜或船只。
- 懒龙:比喻懒惰的水流或船只。
- 黄梅:指农历四月,正值梅雨季节,雨水较多。
- 舳舻:船的前后部分,指代船只。
- 君子:古代对有德之人的称谓,这里泛指有责任感的人。
- 忧雨切:对雨水的忧虑非常强烈。
- 桑麻:指桑树和麻,象征着农作物。
典故解析: “君子忧雨”可理解为古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尤其是与农作物生长息息相关的雨水。此处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字德芳,号惭愧,南宋时期诗人,擅长词作,对山水田园诗有独特的见解。他的作品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诗人通过描绘雨水对农作物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气候的关心和依赖。
诗歌鉴赏:
《喜雨 其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雨水的渴望和对农业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用“长鞭”驱动“懒龙”来形容雨水的来临,生动形象,既展示了自然的力量,也暗含了人们对自然的控制与期待。接着提到“黄梅水涨”,描绘了雨水丰沛的景象,令人感受到生机与希望。
而后一句“还知君子忧雨切”,则转向了人们内心的忧虑,特别是农民对雨水的渴求和忧心。这种对比更增强了诗的深度,表现了人们与自然、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后一句“常在桑麻稼穑中”更是将诗人的关注点拉回到日常生活中,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和人们对丰收的期待。
整首诗在情感上深沉而有温度,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思考,是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借长鞭策懒龙:在寻求驱动懒惰水流的力量,暗示着对雨水的期盼。
- 黄梅水涨舳舻通:黄梅季节的水位上涨,使得船只可以顺利通行,象征着丰盈的自然资源。
- 还知君子忧雨切:转而思考人们的心情,尤其是农民对雨水的敏感与忧虑。
- 常在桑麻稼穑中:强调君子与农作物之间的联系,表明生活与自然的紧密相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懒龙”比作懒惰的水流,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雨水的渴望与对农业的关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鞭:象征着力量与驱动。
- 懒龙:象征着水流的懒惰与无奈。
- 黄梅水涨:象征着丰盈与希望。
- 桑麻:象征着农田与生活的根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长鞭”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农耕工具
- B. 驱动力量
- C. 天气变化
-
诗中提到“黄梅水涨”意指什么?
- A. 水位下降
- B. 雨水充足,农田受益
- C. 船只无法通行
-
君子忧虑雨水的原因是什么?
- A. 对天气变化的无奈
- B. 农作物的生长与丰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比较刘过的《喜雨》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雨水和农业的关心,但刘过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期待,而杜甫则在忧国忧民中透出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