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丙寅元夕)》
时间: 2025-04-29 03:49: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动地欢声遍十龙。元宵真赏与民同。
春归莲焰参差里,人在蓬壶快乐中。
乘皓月,逐和风。凉舆归去莫匆匆。
班春休道无千炬,也有星球数点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面,欢声笑语传遍四方,真是与人民共同享受了这次元宵盛会。春天已经回归,花灯在夜色中参差闪烁,人们在这如同蓬壶般的快乐中尽情享受。乘着明月,随和风而行,乘凉的车子归去时不必匆忙。春天已经结束,虽然没有千盏灯火,但依然有星星点点的灯光闪烁。
注释
- 动地:形容声势浩大,震动大地。
- 欢声:欢快的声音。
- 元宵:指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 莲焰:指花灯,形如莲花的灯火。
- 蓬壶: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象征快乐的境地。
- 皓月:明亮的月亮。
- 凉舆:凉快的车子,指乘坐的车。
- 千炬:形容灯火璀璨的场面。
典故解析
“蓬壶”出自于道教文化,象征着人间的乐土和不朽的精神世界,表达人们追求快乐和理想生活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清新自然见称,擅长描绘节日和自然景象。他的诗歌往往具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丙寅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正值春天来临,诗人借此节日描绘人们欢庆的场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丙寅元夕)》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的热烈气氛,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向往。诗的开头“动地欢声遍十龙”便生动地描绘出元宵节的热闹场面,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城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描写“春归莲焰参差里”,展现春天的到来,以及五光十色的花灯在夜空中点缀的美丽画面。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人在蓬壶快乐中”表达了人们在这个节日中尽情享乐的心情,体现了生活的美好与欢乐。诗的后半部分,乘着“皓月”和“和风”归去,表现了一种悠闲自得的心境,恰似对生活的淡然与从容。最后一句“班春休道无千炬,也有星球数点红”,则在节日的热闹中带出一丝淡淡的惆怅,虽然灯火不再辉煌,依旧有那星星点点的红光,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动地欢声遍十龙”: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气氛,欢声如潮,震动了大地。
- “元宵真赏与民同”:强调节日的民众参与性,享受共同的欢乐。
- “春归莲焰参差里”:春天的到来与花灯的美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春暖花开的图景。
- “人在蓬壶快乐中”:引入仙境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快乐的向往。
- “乘皓月,逐和风”:展现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乘着月光和春风归去。
- “凉舆归去莫匆匆”:强调了生活的从容与淡然。
- “班春休道无千炬,也有星球数点红”:对比热闹与宁静,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如“蓬壶”)、对仗(如“乘皓月,逐和风”),以及生动的意象描绘,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元宵节为背景,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人们在欢庆节日中享受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欢声:象征欢乐与热闹,传递出节日气氛。
- 莲焰:象征春天的美丽和生机,暗示着生活的多彩。
- 蓬壶:象征理想与快乐的生活境地,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皓月:象征明亮与希望,代表着生活的美好前景。
- 千炬:象征繁华与热闹,表现出节日的盛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歌描绘的是哪个节日的场景?
- A. 端午节
- B. 元宵节
- C. 中秋节
-
“乘皓月,逐和风”中“皓月”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星星
- B. 明亮的月亮
- C. 明亮的灯火
-
诗中“人在蓬壶快乐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快乐
- C. 疲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美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郭应祥的诗更侧重于节日的欢快气氛,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的孤独与豁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元宵节的文化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