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篁调啸引》
时间: 2024-09-19 22:04:3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苦篁调啸引
作者: 李贺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请说轩辕在时事,伶伦采竹二十四。
伶伦采之自昆丘,轩辕诏遣中分作十二。
伶伦以之正音律,轩辕以之调元气。
当时黄帝上天时,二十三管咸相随,
唯留一管人间吹。
无德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白话文翻译:
请谈谈轩辕时代的事情,伶伦采集了二十四根竹子。
伶伦在昆丘采集这些竹子,轩辕命令将其分成十二根。
伶伦用这些竹子来调正音律,轩辕用它们来调和元气。
当时黄帝在天庭的时候,二十三根竹管都跟随在旁,
唯独留下了一根在凡间吹奏。
没有德行的人无法得到这根竹管,这根竹管埋藏在虞舜的祠堂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轩辕: 传说中的黄帝,华夏民族的祖先。
- 伶伦: 传说中的乐师,负责调音。
- 昆丘: 传说中的山,象征神圣之地。
- 调元气: 调和宇宙的气息。
- 无德: 指没有德行或品德的人。
- 虞舜: 传说中的贤明君主,代表仁德。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轩辕”和“伶伦”都与古代神话传说有关,象征着对音律和和谐的追求。
- “虞舜祠”是对历史上的贤君虞舜的追忆,暗示德行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奇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而闻名。他的诗多描写自然、历史与哲理,常表现出忧伤和对生命的思考。
创作背景:
《苦篁调啸引》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多感慨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无奈,诗中通过古代传说寓意现世对德行的追求与对音乐的崇尚。
诗歌鉴赏:
《苦篁调啸引》是一首极具象征意义的诗作,李贺通过对古代音乐典故的运用,构建了一个关于德行与音乐的哲理思考。诗中提到的“轩辕”和“伶伦”,不仅是历史人物,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和谐与音律的完美。通过对“二十四管”的描绘,李贺表达了对音乐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音乐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韵律感,展现了诗人对音律的敏感。诗中“唯留一管人间吹”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似乎在警示世人:没有德行的人无法获得真正的音乐与心灵的满足,这种失落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加显得深刻而厚重。
李贺通过这首诗,不仅仅是在描述古代的音乐文化,更是在探讨人性的深邃,提醒后人珍视品德与艺术的结合。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哲理的深远思考,适合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请说轩辕在时事”: 开篇以请求的口吻,设定了讨论的主题,强调历史的重大。
- “伶伦采竹二十四”: 伶伦代表音乐,采竹暗指音乐的材料,二十四根竹子象征着音律的丰富。
- “伶伦采之自昆丘”: 昆丘象征着神圣之地,表明音乐的神圣起源。
- “轩辕诏遣中分作十二”: 轩辕的命令体现了权威与制度,十二根竹管代表着和谐音律的标准。
- “伶伦以之正音律”: 表达通过音乐来调整人心与社会的和谐。
- “唯留一管人间吹”: 只有一根竹管留在人间,象征着人类对音乐的追求与渴望。
- “无德不能得此管”: 强调德行的重要性,音乐的真正意义在于道德的追求。
- “此管沉埋虞舜祠”: 最后回归历史,表达了对贤德的追思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音乐与德行进行类比,暗示二者不可分割。
- 对仗: 诗句结构整齐,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 象征: 竹管象征着音律与道德,历史人物则承载着文化的记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古代音乐的比喻,探讨了德行与艺术的关系,强调在追求艺术与音律的同时,品德的修养同样至关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轩辕: 代表权威与领导,象征着古代文化的源头。
- 伶伦: 音乐的化身,象征着和谐与美好。
- 竹管: 象征音乐的灵魂与艺术的表达。
- 德行: 体现了人性与道德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伶伦”是代表什么的角色?
- A. 农民
- B. 官员
- C. 音乐家
- D. 战士
-
“无德不能得此管”中“无德”指的是什么?
- A. 没有音乐才能
- B. 没有道德
- C. 没有权力
- D. 没有智慧
-
诗中提到的“虞舜”是哪个领域的人物?
- A. 诗人
- B. 君主
- C. 战士
- D. 商人
答案:
- C. 音乐家
- B. 没有道德
- B. 君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贺的《苦篁调啸引》与杜甫的《春望》都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但李贺更关注于音律与道德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强调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贺诗集》
-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概论》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苦篁调啸引》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